金秋时节,正是晚熟青脆李成熟的季节。
云阳县后叶乡青云寨生态农业园老板胡江华的电话响个不停,“一万斤”“五千斤”的订购声此起彼伏,而他只能笑着回绝:“已经卖完啦!”
谁能想到,去年他还为滞销发愁,今年却在两天内卖出两万斤青脆李。这一切,都得益于一支刚刚成长起来的“村播助农团”。
“云哥书记”带队
从课堂冲到田间
说起这个村播助农团,还得从云阳县农业农村委去年举办的电商培训班说起。
云阳县近年来持续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已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农产品供给能力上来了,但销售不畅、产品积压的问题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县里不少“三农”主播凭热情尝试直播,却困于技术不足、粉丝有限,效果并不理想。
“都想接受系统的电商培训。”云阳县农业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彭敏介绍,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三期电商培训班,全县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社区干部等150余名直播爱好者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她说,“光结业还不行,关键要能实战。”
在学员中,云阳县蔈草社区的党支部副书记、51岁的代兴云引起了彭敏的注意。从2023年开始,他就开始自学农村电商,先后多次自费外出学习取经。到今年初,代兴云的直播号“云哥书记”粉丝有2.7万,实战经验丰富。
“培训不再限于教室,更要走向田间地头。”培训班班主任黄丙春介绍,从三期培训班中筛选出30人组成“电商直播精英班”,代兴云担任大班长,带着大家实地操作,从镜头表现到产品讲解,一一打磨。“确保学员真正掌握直播技能,切实服务产业发展。”
培训班还制定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机制,邀请专业教师定期点评作品、复盘直播,帮助学员持续提升。一批新农人迅速成长,如大学刚毕业的柳秋,在蔈草社区驻点学习两个月,已从门外汉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电商新秀。
最终,有15人组成了“云阳村播助农团”,活跃在全县各个农业现场。
雨中直播90分钟
2000斤李子一抢而空
“我们现在缺货源, 能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一个环节,帮我们了解一下哪里有产品。”8月21日上午11点,彭敏收到电商培训班学员、巴阳镇官塘村干部熊小红的微信,“就是可以有长期稳定的产品,比如米、油之类的。”
时下,正值晚熟脆李成熟的季节。彭敏随即想到种植学员中后叶乡的胡江华、高阳镇的蒲建红种植晚熟青脆李。“联系上二人,他们都有2万多斤青脆李成熟了。”
“太好了!”胡江华的果园有600多亩,过去每年花开要吸引游客4万多人次,但除了赏花、拍照,什么也没留下。今年5月,樱桃采摘时,李花、梨花、桃花盛开时,游客来赏花、吃住,20天收入有20万元。他说,“直播卖的不只是李子,还宣传了生态园的名气。”
胡江华的240多亩晚熟青脆李,商品果大概有两万多斤,本已找到收购商进园整体采收。彭敏对接后,他果断选择了村播助农团直播带货。
23日中午,代兴云带着柳秋、杨菊英等五六名主播赶到了青云寨。尝过青脆李后,随即架起手机就在果园里开了播。
“口感脆甜,自然成熟,现摘现发!”开播几分钟,订单就冲到了30多单。不料下午四点突然下雨,众人赶忙撑起伞、打开后备箱盖,躲在车边继续播。雨水噼里啪啦地打在镜头前,他们的讲解却没停:“这才是真正的果园现摘,带泥带水才新鲜!”
一个半小时,卖了近2000斤。所有人一起动手摘果、打包、装车,忙到晚上十一点多钟。
消息传开,更多学员第二天从各乡镇赶来支援。学员李勇凌晨4点出发,开了三个半小时的车直奔果园。柳秋的爸爸、妈妈、姑姑也赶来帮忙——“听说这儿李子卖得火,我们也来搭把手!”
到26日中午,村播助农团两天共卖出3000多单、约两万斤青脆李,销售额突破3万元。柳秋一个人就卖了1000多单,杨菊英742单,连第一次直播的黄海也卖出了30多单。
一个群
连通“卖货人”与“货主人”
看着空荡荡的果园,胡江华感慨万千:“去年农业部门帮我防治病虫害,今年帮我搞直播卖货。去年收入不到十万元,今年我有信心破五十万元!”
在云阳,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班的学员,大多是像胡江华一样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因为忙于种养环节,他们难得有时间、人手专门学习、从事电商销售,多数产品还是传统的线下销售,时常出现滞销的现象。
“一边是缺产品直播销售,一边是产品销售不出去。” “村播助农团”与青云寨的成功合作,启发培训班建立了一个更可持续的机制——“产销对接群”,将种养学员、电商学员全部拉进群。“让他们互通有无,既保证电商学员随时有产品卖,又推动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产销对接群”建起来了,群里瞬间热闹起来 ——
路阳小梁(梁洋)发出邀请:“对路阳大米有兴趣的大咖,欢迎来谈。”他表态,“销售利润坚决保障、产品品质坚决保证。”
宝坪镇的谭周青也请求:“ 我的巨峰葡萄已经成熟,麻烦各位企业家推荐。”
凤鸣镇王斌也留言:“可以卖牛肉不?”代兴云答复:“牛肉可以,要国庆节后,要真正的乡村土黄牛。”王斌还说:“我还有二百亩耙耙柑,今年有20万斤左右,期待合作。”
......
如今,众多农产品在对接群里找到了新的出口。一个群,连起了“卖货人”和“货主人”。随着村播助农团走进田间地头,云阳的农特产品正冲出大山走向全国。(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