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守着瀑布只能看风景,现在靠这山水月入过万!”8月29日,重庆市巫山县平河乡燕子村村民颜克灯说,他的手机里还存着年初准备外出务工的车票——如今,这张未使用的车票成了家乡“生态变现”的见证。毗邻五里坡世界自然遗产地,平河乡曾“养在深山人未识”,如今凭借世遗周边生态资源,走出一条“文旅带动、产业赋能、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路,截至今年8月,全乡累计接待游客超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2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12万元。
破题:世遗旁的“生态密码”如何激活?
平河乡地处巫山县东北部,森林覆盖率达72%,与五里坡世界自然遗产地紧密相连,境内峡谷幽深、瀑布成群,坐拥峡谷、瀑布、原始森林等4大类13项核心生态资源,还串联起下庄精神发源地与大昌千年古镇。但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多依赖柑橘、脆李等传统农作物,“守着金饭碗讨生活”是曾经的真实写照。
“五里坡的生态是‘活资产’,不能只当‘背景板’。”平河乡党委书记杨裕富介绍,2024年以来,乡里破除“山区难搞旅游”的思维定式,确立“优势在生态、潜力在山水、发展在旅游”的共识。“以前游客来平河,顶多看看风景就走,现在能漂流、住民宿、体验农耕,玩上一整天!”平河乡宣传委员邓林军补充道,为彻底打破固有认知,当地从资源梳理、业态创新到品牌推广全链条发力:成立党政双组长负责制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编制《旅游三年攻坚计划》,将27项重点任务细化为“可落地、可运营”的清单,从串联世遗周边秘境资源,到打造沉浸式文旅业态,再到建立生态保护机制,一套“生态变现”的方案逐步清晰。
为破解人才瓶颈,巫山县启动职业经理人人才改革试点,为平河乡匹配互联网行业资深从业者陈辉等专业人才。“世遗周边开发,既要‘卖风景’,更要‘留游客’。”陈辉团队首先聚焦资源整合,将平定河一处平缓河道改造为漂流项目,结合五里坡夜间星空资源,创新推出“日览山水画卷、夜赏星河灯影”的“昼夜双漂”体验,让世遗周边的“一日游”变成“多日留”。
兴业: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发展”
“要不是乡干部和职业经理人的劝说,我现在还在外地打零工。”颜克灯的经历,是平河乡群众参与“生态变现”的缩影。今年初,得知乡里要发展旅游,他放弃外出计划,在“九门洞小院”开起农家乐,3个月营收超9万元。如今,燕子村像颜克灯这样的农家乐已有17家、民宿13家,全村600余人吃上“旅游饭”。
平河乡的“生态变现”,不止于单个业态的突破,更在于构建“文旅+农业”的融合体系。在“九门洞小院”试点基础上,乡里打造院落式农旅综合体,增设农耕体验区、水上乐园、特色市集,市集里售卖的羊肚菌、五彩番茄等农产品,均来自当地100亩大棚蔬菜基地;串联“8公里五里坡大峡谷观光带”,将瀑布、溪流与生物多样性研学资源整合,推出徒步探险、亲子嬉水等特色线路,让游客“白天赏世遗周边风光,晚上住农家小院”。
除了种植业与文旅业态的联动,特色养殖也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在龙潭村,泽松畜禽养殖场的七彩山鸡正悠闲觅食,作为乡里重点培育的特色养殖项目,目前存栏量已超1万只,其肉质紧实、蛋品营养丰富,不仅直供周边农家乐、民宿,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重庆主城,带动5名村民稳定就业,饲养员石泽平每月能拿到3500元工资,“在家门口喂鸡,比在外打工顾家,收入还稳当”。
生态渔业则让平定河的“水优势”再添新价值。乡里在龙潭村水产养殖基地推行“鲢鱼+生态鸭”共生模式,投放鲢鱼鱼苗2万余尾,配套养殖生态鸭500余只,形成“鱼吃水中藻、鸭粪肥水体”的循环生态链。如今,基地产出的生态鱼、鸭蛋不仅成为民宿餐桌上的“招牌菜”,还推出“游客垂钓+现捕现做”体验项目,今年夏季已接待垂钓游客800余人次,带动渔业产值超20万元,实现“一水两用、渔旅双赢”。
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起阳村130亩现代化蔬菜大棚里,苹果丝瓜、圣女果等作物亩均产值超5万元,村民刘广云不仅能拿到大棚分红,还能凭木工技能参与大棚修缮,日薪200元;漂流项目运营以来,累计售票超1万张,带动100余人实现零工就业,安全员老彭每月收入4000余元;全乡发展核桃2000余亩、中药材1000余亩,通过“不同比例+保底分红”机制,仅蔬菜大棚产业示范园每年就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保底分红50万元以上。
长效:守好生态“底色” 擦亮发展“成色”
“发展旅游不能透支世遗周边的生态资源,这是底线。”平河乡乡长王祥学介绍,乡里建立生态红线管控、环境容量预警等6大保护机制,组建“生态管护员+旅游志愿者”联合巡查队伍,扎实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站10个、垃圾池18个,改造污水管网2.5公里,惠及326户居民,目前全乡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率达100%。
在基层治理中,平河乡深化“141”基层智治平台与“小院家”微治理平台应用,搭建103个“小院”治理单元,推行“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换绿植·文明挂灯笼”等激励措施,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如今走进平河乡,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庭院、点缀其间的绿植灯笼,与五里坡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村美、人和、业兴”的巴渝和美乡村图景愈发清晰。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依托五里坡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品牌效应,优化‘昼夜双漂’体验,规划‘四季鲜果采摘园’,同时扩大七彩山鸡养殖规模、升级生态渔业体验项目,让更多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杨裕富说,平河乡的实践证明,生态资源不是“包袱”,只要找对路径、精准施策,就能变成乡村振兴的“聚宝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富”的源头活水。( 农民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佳星 邓俐)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