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县联播

彭水: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走好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9-01
字体:

秋日的晨光洒在乌江碧波上,泛起粼粼金光。

乌江畔的彭水工业园区里,苗薯农业的生产线已轰鸣作响。工人们熟练地将新鲜红薯送入自动化设备,经过和浆、蒸煮、切割、包装等工序,普通红薯变身晶莹剔透的苕粉,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每天加工鲜薯300吨,年产苕粉1.5万吨。”车间负责人指着全自动生产线介绍。在这个西部地区最大的红薯全产业链企业,一颗普通红薯经过深加工,价值提升数倍,成为带动当地10万群众增收的“金疙瘩”。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彭水,拥有摩围山、七跃山等生态山系和乌江、郁江等生态水系,是一座典型的山城、江城。

近年来,彭水充分利用好生态这一最大资源、最大优势、最大潜力和最大竞争力,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支撑和生态旅游业为纽带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好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彭水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的地理特征,反而为耐旱耐瘠的红薯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红薯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是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作物。除当作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的重要原料,根、茎、叶也可以当作优质饲料,特别适合彭水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的耕作环境。

自2003年将红薯确定为主导产业以来,彭水历经二十年精心培育,将这一传统作物发展成为产值达20亿元的大产业,通过强化实体牵引,培育特色品牌,提升加工能力,全力打造“中国苕粉之都”。

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量48万吨,已发展红薯核心基地乡镇16个,50亩以上种植大户48家,红薯加工主体32家,加工大户226家。“彭水晶丝苕粉”不仅制定了地方标准,还成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典型案例。

在彭水县产业办负责人看来,科技赋能是红薯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我们聘请了9个专家团队,建设红薯研发中心,培育出39个特色薯种,开发了系列新产品。”通过不懈努力,彭水成功将“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红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全县10余万群众通过发展红薯产业实现持续增收。

这颗小小红薯的增值 之旅,正是彭水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的缩影。彭水充分利用山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让传统农作物焕发新生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生态工业点亮绿色经济

乔梓乡长寿村,青山如黛,绿水长流。这里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2000余人常住人口中,百岁老人有10余人,90岁以上老人60余人,远超联合国“长寿之乡”标准。

位于长寿村的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不老泉山泉水”。公司拥有年产1亿罐的全自动高速罐装水生产线和年产300万桶的不锈钢桶装水生产线,年产销规模超过5亿元。未来还将形成10亿罐易拉罐的年产销规模。

“不老泉山泉水”是彭水着力打造的“八个一”生态绿色系列产品之一。这些产品还包括一袋粉、一盒饼、一听饮、一桌菜、一杯茶、一瓶蜜、一桶油等,形成了彭水生态产品的综合矩阵。目前,“不老泉山泉水”年产销量达到1亿罐,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茶、蜂蜜等特色产品也畅销全国。

清洁能源产业同样蓬勃发展。彭水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禀赋,加快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构建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工业集群。目前,彭水境内共建设水电站26座,累计储备风电项目7个、光伏项目11个,页岩气、压缩空气储能、页岩气制氢等项目7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江彭水水电站,已连续安全运行超过6000天,累计完成发电量超9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7000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彭水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推动彭水工业绿色转型、壮大县域经济的新引擎。

生态旅游释放富民效应

今年夏天,随着渝厦高铁重庆段的开通,彭水的避暑地缘优势更加凸显。从重庆中心城区到彭水西站,只需“一堂课时间”,再乘车上摩围山,比以往更加便捷。

摩围山森林面积10万亩,覆盖率高达91%,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1万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森林氧吧”。在摩围山景区,露营基地里帐篷点点,游客们谈天说地,尽情享受山间清凉。

摩围山之下,当夜幕降临,乌江夜游成为许多游客的首选。乘坐游船,吹着江风,欣赏两岸璀璨夜景,品尝彭水特色美食,感受这座渝东南小城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乌江夜游是舒缓的“轻音乐”,那么阿依河漂流就是乘风破浪的“打击乐”。阿依河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漂流全长13公里,是重庆境内最长的漂流河道,被誉为“西南第一漂”。

当游客穿越激流险滩,转入平缓河段时,岸边飘来苗家姑娘清亮的木叶情歌,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苗乡秘境。夜幕降临时,升级版的篝火晚会点亮山谷。苗鼓、苗迪等时尚元素与传统踩花山舞蹈奇妙交融,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

近年来,彭水扎实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从绿水青山、人文风物中挖掘出一座座文旅富矿,形成了步步皆景、处处宜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得益于文旅产业的深入融合和加速发展,彭水有20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连续5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4年,彭水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县、2024旅游目的地,年游客接待量达2820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增长25倍,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文旅产业占GDP比重突破7%,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