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二圣镇筑巢引才,“四”带”二”打好振兴王炸牌
--









编者按: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积极探索西部省份走向共同富裕新路径。《重庆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重庆将抓好国家赋予的试点任务,联动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等市级试点工作。
在重庆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委、市工商联指导下,光明网重庆频道开展《“镇”兴关键词》主题宣传,全面展现重庆在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为重庆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贡献更多“镇”能量。
近日,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研究员们正做着数据盘点。一份份来自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的翠冠梨样本,静静地躺在实验台上。
这些浸润着山野气息的果实,蕴藏着集体村智慧梨园的生长密码,也承载着二圣镇的振兴期待。梨园里,传感器散布田间,捕捉着土壤的每次呼吸、光照的每寸流转、温度的每刻起伏。数据流通过物联网汇聚云端管理平台,成为高校科研团队解码品质基因、优化种植方案的密钥。
这座小镇围绕“茶梨渔花”四大特色产业精心“筑巢”,带动智慧和人才加速汇聚,形成驱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绿水青山间生根抽枝,一批批怀抱新理念、新技能的人才纷至沓来,“四”带“二”的振兴“好牌”,在这片土地上越打越顺。
智慧“妙笔”
点染产业成色
万亩梨园,绿意绵延,二圣镇集体村坐拥重庆主城都市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标准化梨园。覆盖6000亩的“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如同园中管家,精准调配资源,让水分和养分直达梨树根须。
“智慧梨园布设了大量传感器,政府配套建设的气象站实时捕捉环境变化。田间状态尽在掌握,我们也能管得更细、算得更精。”集体村本土人才郑典介绍。2019年起,为拓展梨树生长空间,集体村率先推进标准化改造,至2021年,3000亩梨园完成科学间伐,疏密有致的枝丫终于拥抱阳光。“梨树数量虽减半,借助智慧化管理,总产量稳定,单果品质显著提升。起初怕减产,如今笑丰收!”种了20多年梨的集体村村民张应全体会颇深。
田间地头,来自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身影频现。他们与本地农技人员协作,依托巴南区农民田间学校、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大院等平台,组建专家团队,围绕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联合攻关。目前,双方正聚焦抗病虫害、耐储运新品种的培育优化和深加工工艺的提升,让每一味清甜凝萃智慧的锋芒。
从枝头到市场,二圣镇梨产业的智慧升级贯穿着全链脉络。手握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双认证,二圣梨的品牌含金量持续提升。田间筛选的梨果,即便品相稍次,也在深加工车间重获新生,变作梨膏、梨酒,身价倍增。销售环节更见巧思,二圣镇以梨香引客,将梨园风光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春时梨花漫山如雪,夏日采梨笑语盈枝。梨花节、采梨节等农旅活动聚拢人气,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2.1亿元,“产区变景区、田园变花园”,小山村正悄然蝶变。“智慧让村民共享红利,让老梨园焕发新生!”集体村干部李军感叹。
同样的智慧妙手,也点拨了二圣镇的其他产业。海浪农业科技启动“智慧渔业2.0”工程,打造全市首个淡水虾数字化养殖基地,AI水质监测系统与智能投喂系统协同发力,饵料利用率跃升35%,病害率骤降62%,年产量预期增长5万斤;定心茶园借力区块链管理平台和5G智慧茶园项目,通过田间数据智能监测与分析,将茶叶的生长轨迹绘成数据图谱,为品种选育和工艺升级提供科学导航。
人才“活水”
浇灌振兴沃土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二圣镇“茶梨渔花”产业链上活跃着一批“新农人”的身影——他们或携一缕乡愁归来,或怀揣满腔热忱扎根,将新技术嫁接于阡陌,让新业态抽穗于田垄。而这片土地亦以开放的怀抱、务实的举措托举梦想,让每一分才华都在温暖的土壤中拔节生长。
天坪山麓,白鹭源山庄掩映于苍翠之中。全景落地窗外,云林天乡的四季花海如流动的调色盘,清风裹挟花香穿堂而过,沁人心脾。露台上,几桌弈局正酣,笑语伴着清脆的洗牌声回荡林间,山庄的每一寸时光都浸润着闲适与生机。山庄经营者郑义曾是走南闯北的厨师学徒,几年前,他看准家乡农旅融合的机遇,毅然返乡投资创业,“家乡变美了,游客从主城涌来,我就想着该把城里人喜欢的慢生活也带回来。”谈及创业历程,郑义感慨:“从设计图纸到开业迎客,创业基地给了很多指导和帮扶。村里还定期组织我们去外地‘取经’,让我们少走弯路。”
为筑实人才“凤巢”,二圣镇以政策为犁、乡情为壤,畅通人才回乡路。为了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二圣镇积极打造返乡创业载体,创建了全市首个“巾帼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和首个以村集体为主体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依托这些平台,全镇累计回引返乡人员375人,吸引19名本土人才回村工作,引进城市人才12人;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51家,累计带动周边群众就业658人次,真正让人才“回乡有门、创业有路、成长有伴”。
重庆海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皮伟,就是被二圣镇的水产发展潜力吸引而来的创业者。经朋友介绍,他带着先进的设施化养殖技术扎根于此,推动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优质品种规模化养殖。“这里水质好,政策环境也好,是个创业福地。”皮伟忆及前些年暴雨中镇政府抢修垮塌河岸、守护百亩虾塘的场景,“真金白银的支持,雪中送炭的关怀,让我敢闯敢干。”
云林天乡景区负责人周林笋落户集体村后,化身乡村振兴传薪者,开设公开课指导返乡大学生,带动27家农家乐升级转型,创收超5000万元。“选择二圣镇,是看中这里政策红利厚、营商环境优、乡亲热情高,这片土地定会有大好前景!”周林笋的话语中透着笃定。
除了被引进的城市人才,本土青年亦衔泥反哺山乡。28岁的郑典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将自身所学倾注于乡村治理与梨园建设。“收入不逊城市,还能照顾母亲。”郑典提及自己扎根乡村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我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对这份事业有期待。”
当智慧在万亩梨园里生根,当人才在青山沃野间闪光,二圣镇的振兴故事在一组组数据、一垄垄农田、一张张笑颜中悄然铺展。“二圣镇作为全区农业现代产业园核心区,将继续围绕茶梨渔花四大特色产业,加强智慧赋能、促进人才兴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探索二圣路径。”二圣镇党委专职副书记卢姝娜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