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区县联播

铜梁:每天万余斤保供川渝市场 藏着西南地区最大的乌鱼养殖基地

--

日期: 2025-09-02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晨曦初露,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的千亩鱼塘泛起粼粼波光。

鱼塘一侧,高碑乌鱼集散中心门口,一辆满载乌鱼的货车缓缓启动,驶向160余千米外的泸州。

“现在是淡季,每天出货量约一万斤。春节等节日期间,每天出货量则大幅增加。”高碑村村民周良文既是乌鱼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64户养殖户之一,“合作社现在年产乌鱼2300余吨、年产值4500万元,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乌鱼养殖基地。”

高碑村及其毗邻的石庙村一直有养殖四大家鱼的传统,但此前却从未有人养殖乌鱼。

周良文正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广东取经  从技术引进到合作社成立

时间回到2008年,在广东闯荡多年的高碑村村民周运明发现乌鱼养殖不仅产量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销售价格比传统四大家鱼要高出不少。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鱼,能不能在高碑村养殖乌鱼呢?”抱着这样的想法,身在广东的周运明与自己的亲戚、经营着5亩多鱼塘的周良文取得了联系,介绍了乌鱼养殖的相关情况。

“当时四大家鱼的市场行情一般,我也在计划着尝试养殖新的鱼类品种。”全面了解了乌鱼的养殖技术及市场行情后,周良文当即决定“试一试”,“第一年,周运明在广东抽不开身,就空运了鱼苗回来,由我试着在一亩多鱼塘里养了2000余尾。”

不承想,初次尝试,一亩多鱼塘仅收获了300余斤乌鱼。

“乌鱼养殖技术虽然和四大家鱼差不多,但对水质和水温要求高。第一年没经验,死了不少。”不过,收获的300多斤乌鱼却给了周良文和周运明信心,“说明高碑是可以养乌鱼的。”

随后,周运明从广东回到了高碑村,再加上村民付小普,三人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扩大乌鱼养殖规模。

这一次,三人收获了30余万斤乌鱼,产值近40万元。

乌鱼养殖成功的消息很快在周边传开,许多村民登门求教乌鱼养殖技术。

对所有想养殖乌鱼的村民,周运明和周良文都倾囊相授,“只有更多人养殖乌鱼,把产业规模做大,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2012年,高碑村和石庙村的乌鱼养殖面积超过了1400亩,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也正式成立,推行“统一养殖规划、统一苗种繁育、统一饲料药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解决了散户养殖标准低、市场风险大等问题。

如今,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已吸引64户养殖户加入,其中铜梁区内38户、铜梁区外26户,甚至吸引了丰都、泸州等地的养殖户加入。

技术创新 从自主育苗到生态混养

随着合作社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新的问题开始显现。

“过去鱼苗主要来自广东,每年春季都要空运鱼苗,成本高不说,损耗高达30%至40%。有的年份苗子紧张,还拿不到足够的货。”完全掌握乌鱼养殖技术后,周运明开始攻关育苗技术。

然而,知易行难。最初几年,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设备,周运明的育苗工作屡屡受挫。一年冬天,他孵化的几万尾鱼苗甚至在一夜之间全部死亡。

“乌鱼鱼苗期对水温要求极为苛刻:水温23至25℃,气温28℃。重庆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室外育苗困难重重。”多年尝试,周运明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育苗中的温度控制问题。

转机出现在2015年。在市区水产部门的支持下,周运明建起了现代化的鱼苗繁育中心。中心内配备恒温、补光装置,设有亲鱼池、鱼卵池和鱼苗专用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亲鱼的单间“洞房”和水花鱼苗的“育婴室”。

“当雌雄亲鱼性成熟后,我们把它们送进温暖的‘洞房’,注射催产素促进产卵受精。”周运明介绍,新技术使鱼苗成活率提高至80%以上,养殖成本降低30%。2016年,育苗中心成功产出300万尾鱼苗,结束了合作社从广东空运鱼苗的历史。

在总结多年养殖经验的基础上,近几年合作社又创新推出了“80:20”混养模式,即将单养乌鱼调整为占比80%的“吃饲性”乌鱼和占比20%的“滤食性”花白鲢、“杂食性”鲫鱼混合养殖的生态组合。

通过鱼类共生互补,乌鱼亩产从12000斤优化至6000斤,花白鲢亩产提升至800斤,还能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减少防病治病用药量,提高乌鱼品质,实现降产量、提品质、护生态三重突破。

合作社还配套了“三池二坝”尾水处理和池塘鱼菜共生系统,建成30亩尾水净化设施,种植6万平方米水葫芦、水白菜净化水质,水质达标率达100%,获评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产业富民 从“试一试”到增收致富

每天清晨,周良文会和合作社的技术员一起巡查各个鱼塘,检测水质,观察鱼群状态,“乌鱼对水质要求很高,一旦发现异常就要立即处理。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操作规程,从投喂到防病,每个环节都有详细标准。”

合作社建立了“从鱼苗到餐桌”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成功创建无公害食品,销售网络覆盖川渝14个区县,构建了“基地直供+区域枢纽+商超订单”立体销售网络。

“我们在高碑和沙坪坝井口街道市场设立集散中心,布局合川、遂宁、宜宾等14个区县直营网点,与永辉超市签订长期订单,产品覆盖川渝,成为重庆市乌鱼重要保供基地。”

周运明介绍,合作社通过打造“高碑乌鱼”地理标识品牌,依托物流联动,形成“铜梁养殖—重庆集散—成渝辐射”供应链,加速成渝区域农产品流通一体化进程。

9月1日清晨,村民吕佳峰、周景顺等人正在收网捕鱼,又一批乌鱼将从高碑发往川渝市场。

“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吕佳峰自家养殖着5亩多乌鱼,又受雇于高碑乌鱼集散中心,每月工资5000元,“当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跟着运明试养乌鱼,没想到这事儿真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统计数据显示,合作社已累计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就业,助力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合作社年产值从成立初期的500万元跃升至如今的4500万元,乌鱼亩均收益从0.17万元提升至2.8万元,成为铜梁区水产标杆产业。

阳光在东方地平线露头时,吕佳峰等人将当日的最后一批乌鱼装车发货。很快,这些鱼儿就会出现在各大超市的水产柜中,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