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一大早就在忙吗?”“我正准备去大棚里看下蔬菜耶,正好你们来了,一起去看下我们的蔬菜哇!”8月27日早上8点,当记者来到位于璧山八塘镇智灯村的春骄蔬菜基地时,85后新农人李华头戴草帽、肩扛锄头、背着背篓、手拿记录本,正准备前往基地大棚。
走进菜畦,八月的晨露像一颗颗碎钻嵌在菜叶尖,李华一边查看黄瓜、豇豆等蔬菜长势,一边指腹轻轻蹭过藤蔓上脆生生的嫩刺——这带着刚冒头的潮气的触感,正是他如今的底气。笔记本摊在膝头,“挂果率”“土壤湿度”字迹被阳光浸得暖透,可谁曾想过,以前这个蹲在菜畦里的年轻人,总会被乡亲们的目光“扎”得慌:“大学生?怕不是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还想种出金疙瘩?”
从充满质疑的“书生农夫”,到手握“农民高级技师”证书的“土地带头人”,李华的田埂成长之路,藏着璧山乡村振兴最鲜活的破局密码。
一畦菜苗遇冷雨:
课本里的“种地经”,撞不过板结的“硬疙瘩”
刚返乡种菜那年,李华揣着一张大学毕业证和一腔热情,满脑子都是“生态种植”“科学管理”的蓝图。璧山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递来的政策“橄榄枝”,让他觉得“泥土里的梦想能落地了”。可没过几个月,现实就给了他结结实实一耳光。
试种的蔬菜茎秆细如棉线,果子皱巴巴还带黑斑,产量比隔壁王大伯的地低三成;播下的生菜籽一半没冒芽,扒开土一看,根须全烂在板结的泥里。创业积蓄赔光不说,田埂上的闲言碎语比野草长得还快:“书生的笔杆子哪能种庄稼?”“这地被他折腾得,明年怕是连草都长不出!”就连关系较为亲近的严大伯都劝他:“小李啊,种地靠老经验,不是书本上的字儿!”
最让李华辗转难眠的是那片“啃不动”的土地——锄头刨下去能听见“当”的脆响,泥土块硬得能砸破搪瓷碗。他翻遍课本、查遍网站,也找不出解法,直到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带着农科院专家赶来,扒开土块叹道:“这土被化肥‘喂’坏了,酸化板结得像石头,得慢慢救。”
那之后,李华的日子成了“田里蹲+灯下熬”。白天顶着日头试种绿肥作物,手指被草叶划得全是小口子;夜里趴在桌上翻阅土壤改良技术手册,笔记写满好几个本子。他把杂草秸秆粉碎埋进地,把卖不完的尾菜堆成肥,村里人路过都摇头:“这不是瞎耽误功夫?”
可第二年春天,改良后的地里冒出油亮的菜苗,带着晨露的蔬菜批量收获时,严大伯终于主动凑过来:“小李,你那秸秆还田机,能不能借我家用用?”
全链赋能结“金果”:
会种蔬菜不算能,能让乡亲挣钱才是“真本事”
为了提产量、扩规模,李华成立了“重庆春骄农业有限公司”。解决了“种得好”的难题,又撞上了“卖得好”的新矛盾。当公司挂牌成立,李华高兴的同时,也看着满仓蔬菜犯起了愁:菜放两天就蔫,没渠道只能拉去贱卖。
这时,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送来“及时雨”。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帮助李华搭建出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寻味云涧”品牌打开销路,同时也让周边农户赚了钱;直播小院的培训课上,他从面对镜头结巴,练到能举着沾露番茄跟网友笑谈糖度:“咱这番茄能当水果吃,咬一口爆汁儿!”
上午10点的基地门口,货车的引擎声格外热闹。李华撸起袖子,和五六个工人一起把装满黄瓜、豇豆的塑料筐往车上搬,筐沿沾着的露水和泥土蹭湿了他的袖口,他却顾不上擦。“李总,这批黄瓜今天上午就要装车发出去,客户催着要呢!”工人老张扛着两箱黄瓜快步走来,语气里满是干劲。李华点点头,顺手帮他把箱角对齐车厢:“轻拿轻放,咱这菜要带着新鲜劲儿到客户手里,下次人家才会再订。”车斗里的蔬菜堆得越来越高,给车厢镀上了一层亮眼的色彩。
这样的忙碌,如今成了基地常态。以前乡亲们天不亮拉菜去集市,卖完浑身是汗还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菜刚摘下来,统一贴标就能发往各地。通过土地入股的农户小蔡捧着账本找到李华,眼角笑出褶:“华哥,去年跟着你卖菜,我家多挣了几万元!比在城里打零工强,还能照顾孩子!”
更让李华意外的是“种地能评职称”。以前他觉得“技师证跟农民没关系”,可通过种菜,他拿到了“农民高级技师”证;而在璧山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的助力下,靠着土壤改良专利、带动农户增收等成果,他还成为了“璧玉人才”其中的一员。如今他的办公角,证书与写满批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记录、《作物生产技术》摆在一起,他总说:“这证不是纸,是给新农人的‘定心丸’——把地种好,也能有大奔头!”
双栖暖巢留人才:
乡村不是“退路”,是能扎根的“新舞台”
“以前总担心在村里待久了,会跟外面脱节。”谈及过往,李华坦言曾有过犹豫,而说到对乡村未来的期待,李华眼中满是笃定,“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所有人都会看到——我们璧山的乡村,比城里更‘潮’!”
这“潮”,将会藏在乡村“专家小院”一次次的深聊中,新农人常和农业专家围坐,琢磨怎么让消费者扫码就能清晰看见蔬菜从播种、施肥到成熟的全过程;将会藏在乡村人才服务站不断更新的“机会清单”里;更会藏在乡创沙龙的笑声里——一群怀揣热情的乡创客会常聚于此,有人想把蔬菜文创做成乡村有特色IP,有人想把亲子采摘打造成周末热门体验,田埂间冒出来的每一个新鲜想法,相信都会在未来一个个落地成形。
中午12点的阳光把菜田染成金黄色,李华蹲在菜地里忙活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远处传来脚步声——一群新农人扛着农具来了,裤脚沾着泥土,姿势些许笨拙:“华哥,今天教我们点什么呀?”
当年被笑“瞎折腾”的书生,如今成了年轻人追着学的“师傅”;当年板结得长不出好苗的土地,现在长出绿油油的希望;当年觉得“乡村没奔头”的乡亲,现在捧着账本笑出声。璧山用“引才—育才—留才”的全链条政策,把“大学生种菜”的质疑,变成“新农人带富”的佳话;把“田埂里的穷日子”,变成“证书上的好日子”。
微风掠过菜畦,带着泥土香和黄瓜的清甜。那些沾露的蔬菜、写满记录的笔记本、代表实绩的证书、笑着的脸庞,都在述说:乡村振兴的路,藏在一畦畦菜苗里,藏在一个个扎根土地的新农人手里——他们用知识换收成,用证书换底气,把田埂里的日子,过得比晨光还亮。(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朱大亮 何安艳 张馨月)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