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又多了52个“粉丝”
--









前不久,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开通了名为“下庄毛相林”的视频号。很快,他的首批“粉丝”来了——云阳县职教中心的52名学生,纷纷点击了“关注”。
云阳的学生,为何成了毛相林的“粉丝”?这段缘分,还要从今年六月他们走进下庄那天说起。
“像下庄一样,冲出人生的低谷”
今年暑假,云阳县农业农村委创新开设新农人“三爱”中职学生实践培训班,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乡村一线实践学习,培育一批“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新生力量。
6月28日下午5点,52名学员沿着蜿蜒陡峭的“天路”抵达下庄。顾不上颠簸疲惫,大家迫不及待走进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沉浸式感受“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下庄精神。
“山还是那座山,路已不再是原来那条路。”学生向雨说,陈列室里50多幅照片、12座雕塑,还有陈列的铁凿、铁锤和铁锹,仿佛仍回荡着当年下庄人劈山开路的呐喊。“六位村民先后为修路献出生命,但下庄人从没后退、从没放弃!”
晚上八点,毛相林走进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教室。从开凿山路,到铺就脱贫路,再到迈向振兴路,他娓娓道来。讲到动情处,他几度哽咽,台下的学生也红了眼眶,一边拭泪,一边认真记录。
毛相林对孩子们说:“我们虽然身在低谷,但从没停止向上攀登。”路修通后,下庄尝试过养蚕、种过脆李,最终选定发展柑橘。他感慨地说:“哪怕身处低处,心也要望向高处。只要肯拼,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孩子们簇拥上前,请毛相林签名、与他合影。夜色已深,他却成为这群少年眼中最亮的星。
“毛书记和下庄,就是我们‘新农人’的教科书。”学生朱杰说,在很多人的偏见里,中职生仿佛站在“低谷”,但这恰恰是他们的“下庄”。签名合影不只为留念,更是要把这份“敢闯敢干、坚守初心”的力量握在手中、刻进心里,激励自己在新农人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像下庄一样,冲出人生的低谷!”
“像巫山脆李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
毛相林提到的巫山脆李,引起了师生们的浓厚兴趣。第二天一早,大家驱车前往曲尺乡脆李基地考察。
盛夏时节,曲尺乡的李树枝头硕果累累,道路上车辆穿梭,将鲜甜的李子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果园里不时传来果农的欢笑声。
“种出好品质,更要打出金招牌。”在核心产区权发村,村党支部书记孙祖勇介绍,经过十多年发展,全村已建立起种植、仓储、运输、营销一体化的脆李产业链。虽然价格偏高,但凭借出色品质和口碑,依然供不应求。“我们愁的不是卖,而是不够卖!”
如今,权发村不仅卖李子赚钱,还推动农文旅融合,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摘果,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我们回村能做些什么?”孙祖勇的一番话点燃了学员的热情。“搞旅游、做直播、飞无人机……需要年轻人的地方多着呢!”
今年,权发村成立电商党支部,与电商公司合作,为有意创业的年轻人提供指导,拓宽销售渠道。孙祖勇说,直播带货,成为今年脆李季的新亮点。
“‘小果子’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更打造出‘亿元村’。”学生付成凤在日记中写道:“在权发村,我们看到了产业振兴的力量,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而她更大的收获是:“现在的我们,或许也像曾经的脆李一样不起眼,但只要打磨技能、提升自我,中职生也能成为‘抢手货’!”
云阳职教中心党委书记刘红非常认同。他举例说,该校2007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胡涞,从中职课堂一路读到清华大学博士后,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骨干,正是“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的生动范例。
“像脐橙一样,实现价值的提升”
6月30日,学员们又前往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参观脐橙产业,并走进该县安坪镇“醉白帝”酒业生产基地。
公司负责人肖建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我打过工、创过业,也失败过。”历经十年摸索,他终于成功将脐橙加工成高附加值果酒,实现价格翻番。他动情地告诉学员:“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像脐橙一样,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价值的提升。”
在现场,肖建详细讲解果酒生产流程和全自动蒸馏设备。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员们亲手参与脐橙酒的灌装、酒精度测量与调整,亲眼见证一颗普通果子如何“酿”出奇妙变化。
返回云阳,学员们还参观了巴阳镇五指印江田园综合体、南溪镇粮油基地及加工厂,聆听返乡大学生分享农业创业心得,并聆听浙江大学沈伟桥教授题为《浙江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路的启示》的讲座。
“看得认真、听得投入、讨论热烈。”云阳县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主任彭敏称,尽管一路经历高温和暴雨,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孩子们进村入厂、下田问农,真正开始认识“三农”、理解“三农”。她表示,下一步,还将选派优秀学员赴东部农业发达省市深造,“真正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留住人才。”
学生李浩禹说,毛相林那句“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始终回响在耳边。他在心中默默播下“三爱”的种子——新的学期,将脚踏实地学习,一步步努力,成为像毛相林那样的人,成为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新农人。(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