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冷水鱼“游”出一方好“钱”景
--









梦冲塘,一口藏在武隆区火炉镇梦冲塘村400余米高山间的池塘,平静湖面下,常年涌动着清冽刺骨的泉水。
从曾经的籍籍无名,到如今以数千斤体量的冷水鱼涌入大型生鲜商超,正是这方如梦似幻的水塘,为村庄托举起蓬勃生长的冷水鱼产业。
一口塘:高山清泉藏“鱼仓”
清晨的火炉镇,群山薄雾未散,梦冲塘的水面已泛起细碎涟漪。
沿着塘边石板路漫步数百米,滋养村庄百年的泉水正徐徐流淌,用它独有的“清凉密码”孕育着致富的希望。
7月下旬的重庆暑气正盛,村民却指着塘水骄傲地说:“这水神奇得很!正午烈日当空,水温超不过20℃;寒冬腊月下雪,塘里水温也低不了14℃。”
据当地村民介绍,梦冲塘下方是奔流的暗河,每秒20立方米的活水从地下岩层渗出,带着硒、锶等天然微量元素。
“你看那边,小鱼群在游呢!”阳光下雾气渐散,塘水清澈见底,青山倒影与鱼群共舞。
“养鱼说到底是养水,水好鱼才好。”村支书吴华平伸手探水,冰凉的触感沁人心脾,“火炉镇属武陵山余脉,森林覆盖率超75%,没有外来污染。我们修了水渠引地下水循环,这活水养鱼,鱼才长得这么欢实。”水渠中水花四溅,不同规格的鱼儿在分区池塘里漫游,偶有白鹭掠水,惊起几尾跃鱼。
“好水养好鱼,这是大自然给的‘天然鱼仓’啊!”吴华平望着灵动的水面感叹。
一群鱼:从“看天吃饭”到“科技兴渔”
“早些年哪懂门道?撒下鱼苗就盼天公作美,结果一场暴雨、一点水温波动,塘里就漂起死鱼。”吴华平蹲在塘边石阶上,指尖划过流水,语气里满是对过往的感慨,“当时村民凭着热情挖塘养鱼,可品种不对路、病害防不住,一塘鱼死大半,不少人红着眼说‘不如填塘种玉米’。”
冷水鱼养殖从不是“撒苗等收”的易事——水温、溶氧、鱼苗品质,哪怕投喂时机不对,都可能让一年辛苦打水漂。
但梦冲塘人没认输。“后来村支两委带着村民揣干粮跑遍黔江、彭水的基地,三顾茅庐请西南大学专家驻点,‘科技兴渔’的火苗才算在山里烧起来。”吴华平指着塘中欢游的鱼群说。
养殖大户杨云的基地里,科技踪迹随处可见:岸边白色监测仪闪着绿光,“这是测水温、溶氧量的,手机实时看数据,超18℃就报警,点屏幕就能调水流,再不用半夜打手电巡塘了!”他划开手机,跳动的曲线清晰展示着鱼塘“健康状况”。
不远处,罗明斌正弯腰查看流水槽里的鲟鱼,尾鳍摆动溅起水珠。他摸索的“流水养鲟鱼、静水育清波”模式格外适合鲟鱼生长,“这10亩流水区的中华鲟,亩产硬是突破5万斤!”捞起一网鱼,鳞片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现在床头摆着《生态养殖手册》,手机存着专家微信,遇到问题拍张照发过去,当天就有法子,咱也算懂技术的养鱼人了。”罗明斌笑着说。
曾经靠经验摸索的“土渔民”,如今成了精于管理的“新农人”。科技这把金钥匙,打开了科学养殖的大门,让梦冲塘的鱼儿在标准化、智能化呵护下长得更肥、品质更优,也让村民的养殖信心越来越足。
一条致富康庄道:全链发力游向宽市场
“不光要养得好,更要让鱼‘游’出大山,让腰包鼓起来!”从鱼苗繁育到生态养殖,再到市场销售,冷水鱼的“致富链”正顺着清泉向远方延伸。
赵永忠的种苗基地里,蓝色育苗池泛着粼粼波光,刚孵化的鱼苗像银色细线游动。“这些小家伙金贵着呢,年繁育200万尾优质鱼苗,不光供本村,还送贵州、广西,源头得把好关!”他捞起一勺鱼苗,眼里满是笑意。
养殖核心区的水域里同样热闹非凡:监测仪24小时亮灯,饵料投放车精准撒料。“现在养鱼不靠猜,全凭数据说话!”养殖户指着屏幕数据笑,“现在年产量稳定,江团、中华鲟这些‘金贵品种’能实现占比七成,都是‘生态+智能’标准化养殖的功劳。”
从鱼塘到餐桌的路,正越走越宽。
罗明斌的冷水鱼庄里,刚捞的江团在水盆摆尾,灶台师傅挥铲烹鱼,香气飘出老远。
“每到周末,各地食客把院子坐满,10多个村民在这儿务工,每月3000多元工资稳稳拿。”
杨云的手机订单提示音不断:“我们开通了小程序,线上下单、活鱼配送,今天7单全送中心城区。”他展示着页面,“个人订单虽不多,熟客不少。中心城区顾客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收到带冰袋的鲜鱼。”
马路边,冷链车正停靠装货,工人麻利搬箱,“每周都来拉货,不光进重庆超市,今年还发往云南、贵州,盼着咱的鱼去更多地方!”
如今的梦冲塘村,年产值突破6800万元,5家农家乐炊烟袅袅,10家养殖场鱼跃清波,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捧起“渔饭碗”。
站在塘边望去,清泉仍在山间流淌,带着鱼香的涟漪层层扩散——就像这塘里的冷水鱼,从高山深谷游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条被泉水滋养的致富路,在青山间越走越宽,通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武隆印象 记者 梁黧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