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独臂头雁”蒋兴燕 用勤劳托起乡村致富梦
--









在重庆市开州区金峰镇富民村,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沃柑果园,每到丰收时,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不仅扮靓了昔日的荒坡,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这片200余亩果园的“领头雁”,是肢体四级残疾的中共党员蒋兴燕。50岁的他,用坚韧与担当,撑起了自己的创业梦,更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共同富裕的道路。
残躯载志闯新途:从“打工者”到“沃柑种植领头人”
回乡种植沃柑,既是他命运的转折,更是心底对家庭的牵挂。
2019年,蒋兴燕因调试机器发生意外导致手部残疾无法再胜任维修工作。此时,得知家乡左家岩的滑坡地经治理后非常适宜种植沃柑,加之人到中年的他渴望结束漂泊,回到家乡扎根。在这多重因素影响下,蒋兴燕毅然踏上了回乡创业路。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沃柑种植经验缺乏,肢体残疾更让田间劳作多了几分不便。但蒋兴燕从不抱怨:“我其实是个很乐观的人,从决定回乡的那一刻我便与身体上的残缺和解了。没技术就学,自己做不了的就请工人帮忙。”
为了掌握种植技术,他积极参加市内外举办的各种农业相关的培训班,学习种植与管理技巧。在村里,他也常主动与其他种植户进行交流,将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反复琢磨总结。凭借着这股钻研劲,蒋兴燕渐渐从“门外汉”蜕变成精通选苗、种植、管护、销售全流程的“土专家”,沃柑园也逐渐扭亏为盈。如今,果园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年产量突破20万斤,年收入达30万元。此外,他还种植中药材枳壳40余亩,青脆李20余亩。2023年果园的无核沃柑、青脆李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授技拓岗暖乡邻:从“个人口袋富”到“众人共增收”
“一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蒋兴燕始终牢记党员的责任,在实现个人增收、沃柑产业步入正轨后,不仅选择扩大种植规模,还组织成立了重庆市开州区左家岩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蒋兴燕表示,果园季节性用工最多时可达70余人。
据统计,蒋兴燕的沃柑产业已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增收,村民收入结构从过去单纯依靠“一亩三分地”,变成了“租金+薪金+股金” 的多元化模式,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以前一亩地只能收几百斤,在蒋老师的技术指导下,盛产期亩产能达到2000斤左右。现在每年还能拿到分红,家庭收入提升了,我们两口子也不用外出务工,家里孩子也有人照顾了,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家庭负担。”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说起生活变化,满脸感激。
产业兴村焕新颜:从“荒山闲置地”到“乡村致富园”
蒋兴燕沃柑产业能快速发展,离不开富民村村委会的鼓励与全面帮扶。据富民村村干部介绍,得知蒋兴燕计划种植沃柑后,村委会积极协助他与土地承包农户进行沟通协调,实现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修建产业运输道路,有效解决运输难题;积极对接政府,争取资金和项目等多方面扶持;针对种植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不足,组织开展了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与专业指导。
产业兴则乡村兴。沃柑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约1万元,更让富民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收入增加后,主动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大大提高,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果园,成为了富民村一道靓丽风景线。
多年来,蒋兴燕的付出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他先后获评开州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开州区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推荐参加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学习获评“优秀班委”、2023年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习荣获产业发展奖。
谈及未来,蒋兴燕表示将继续保证沃柑品质,对接更多单位、企业拓宽销路,并希望引入水肥一体系统,降本增效,为自己和乡亲们增收。“我希望能为孩子、为乡亲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证明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创造价值,改变生活。”蒋兴燕说。(人民网 李荔瑄、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