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周溪乡数字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近年来,周溪乡积极探索让数字赋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以“141”基层智治体系为支撑,跑出乡村振兴“数字加速度”。
“平台”速达 数字引擎驱动应急响应“加速度”
“多亏了‘141基层智治平台’,我们的香菇大棚才能这么快修复,把损失降到了最低!”望着重新搭建起来的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龙丰村食用菌生产企业负责人杨善军感慨万千。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袭击了龙丰村,多个香菇种植大棚的顶棚被狂风掀翻,菌棒受损严重,直接影响了香菇产量。
灾情发生后,基层网格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APP,将大棚损毁的照片、受损面积、预估损失等信息详细上传至平台。这一信息犹如插上了翅膀,迅速流转至乡综合指挥中心。平台接收预警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关联的业务事项智能分拨到乡农业农村岗,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灾情、安抚企业负责人。在全面了解情况后,迅速将灾情及企业诉求上报至相关部门。
得益于数字平台的高效流转和信息的精准传递,上级部门对该灾情高度重视,特事特办,简化审批流程,及时下拨了专项修复资金。“从上报到资金拨付到位,再到大棚修复完成,整个过程比以往至少缩短了一半时间。”乡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吴成太表示,数字赋能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发现”,从“层层上报”转向“直达快办”,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数据”搭桥 智慧治理破解产业发展“用水难”
如果说“141基层智治平台”在应急救灾中展现了“快”的优势,那么“141基层智治平台”则在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上彰显了“准”的效能。周溪乡鹿坪村平菇种植基地是我乡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带动了周边数十户村民就业。然而,今年夏季以来,持续的晴热高温天气导致基地水源紧张,生产用水告急,部分平菇因缺水而生长缓慢甚至枯萎,基地负责人心急如焚。
“以前遇到这种事,我们可能要跑好几个部门,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及时解决。”基地负责人宁碧波说。这次,他们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将平菇基地缺水导致无法正常生产的困境进行了线上反映。平台受理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对接上级部门,通过水利三级提升工程,成功将清洁水源引入了平菇种植基地。当清澈的水流进干涸的菇床,企业负责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水通了,我们的平菇又能‘喝饱水’茁壮成长了,数字平台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数智”引领 多元产业铺就村民增收“幸福路”
数字赋能不仅体现在应急救灾和难题破解上,更深度融入了乡村产业规划与富民强村的全过程。龙丰村、双龙村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农户+数字”的发展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科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近年来市场对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趋势,村“两委”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行情、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因素,积极动员和引导老百姓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辣椒种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村级网格员和下沉到网格“N”力量都会第一时间通过141平台向乡治理中心进行反映,为村民解决种植技术、病虫害预警、矛盾纠纷调解等各方面的问题。
既是村的种植大户又是网格“N”力量的李兴琴,望着火红的辣椒满脸高兴地说:“我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技术、销售等问题,现在都是通过基层智治小程序一键上报向上寻求帮助,他们受理时间也快,会派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技术人员现场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收购销售难题,让我们没了后顾之忧,大起胆子干。”
今年,辣椒喜获丰收,亩产可达4000元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成为村民们致富的“红椒椒”。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数字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据周溪乡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指挥长、乡党委书记侯凯龄介绍,下一步周溪乡将继续发挥“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实效作用,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大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数字动力”。(人民网 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