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头条

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好“三路”

--

日期: 2024-11-1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并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如何走好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此,重庆日报策划推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好‘三路’”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好科技之路

靳少泽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基石,是维护国家安全、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走好科技之路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供给充足,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得益于科技创新带来的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三大主粮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渐成过去,如今的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已不同往日,农业生产水平、生产方式、生产场景日新月异。事实一再证明,坚持走好科技之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根本出路。

发展现代农业、走好科技之路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任务艰巨,农业稳产保供压力依然较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依然不够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部分领域对外依存度较高,部分底盘技术、颠覆性前沿技术差距较大,重要种源、核心算法、大型农机装备和智能设备等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够强,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融合,各类要素组合持续优化、生产边界不断拓展,带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实现大的进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丰厚的技术支撑和现实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走好科技之路要在重点领域上引领方向、赋能发展。一抓创新。大力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农业领域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加快前沿基础理论原创性突破。聚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重点领域,推动跨学科、跨层级、跨部门联合攻关,突破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技术瓶颈。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协同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转化。二抓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要素组合优化,提升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高端农机装备产业,建设农机装备研产推用贯通基地,打造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深入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设施装备,加快农业生产和经营全环节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未来食品、农业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等产业,超前布局细胞农业、深海农业、医药农业、太空农业等前沿交叉产业。三抓人才。把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源头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农业高等院校,培育一批能够突破前沿科技的农业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打造农业专业化技术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四抓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涉农科研机构功能定位,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农业“火花技术”培育机制和科技成果发现机制,完善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共享、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等新型组织模式,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立项审批、评审评估机制。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好质量之路

王昌海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双重需求。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走好现代农业的质量之路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农业装备、农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提升现代农业质量,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政府作为引领者和推动者,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和资源能够有效流向那些具有前瞻性和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这不仅能够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还能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出高效、环保的农业新技术,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至关重要。政府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真正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此外,推动智能化、精准化农业的发展是提升现代农业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等挑战,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是提升现代农业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把控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违禁农药、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加工环节符合卫生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流通环节减少损耗和污染,从而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要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使其既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同时,还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促进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让合法合规成为农产品行业的普遍准则。此外,还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工作,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和认证机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信誉度和竞争力。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现代农业质量的有效途径。政府应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企业整合农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包括种子培育、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形成紧密相连、高效运转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如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结合,可以拓展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此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样不可或缺,通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人才是提升现代农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以及创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等多样化措施,吸引更多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充满希望的农业事业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课程、远程示范等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通过精心培养一批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和市场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加强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共同推动现代农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好品牌之路

罗清平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转变农业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有力抓手。重庆集巴山渝水等宝贵自然条件于一体,资源禀赋独特,特色农产品丰富,拥有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知名品牌,但尚未形成良好的品牌集群效应,需要通过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注重统筹规划让品牌“聚起来”。一是科学制定品牌建设规划。立足现有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突出抓好区域性重点产业,有计划、有目标地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健全梯次分明的品牌体系。逐步构建起以“巴味渝珍”品牌为龙头,地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企业品牌为支撑,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基础的重庆农产品品牌框架。三是统筹做好品牌区域布局。整合同类农产品品牌,形成区域分布合理的公共品牌,规范行业行为,降低品牌内耗,实现区域、集群品牌资源共享,提升产业价值。

注重特色挖掘让品牌“强起来”。一是壮大特色产业集群。聚焦“3+6+X”农业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重点依托各类园区和市场,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农业生产集群、加工集群和流通集群,推动柑橘(柠檬)、榨菜、调味品等生态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二是打造特色地理标志品牌。立足重庆独有的巴山渝水,积极引导各区县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乡土特色产品,同时突出乡土人文气息,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实现品牌价值跃升。三是培育特色企业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培育中的主导作用,以龙头化引领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注重科技赋能让品牌“优起来”。一是推动优良品种示范推广。通过组织实施优良品种选育工程、扩繁基地建设工程和良种推广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从种质源头控制品牌质量。二是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成类别齐全、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绿色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确保农产品源头绿色生态。三是推动精深加工提档升级。以重庆提速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契机,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先进加工设备与技术的引进,聚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产品品牌附加值。

注重营销推广让品牌“亮起来”。一是多维度增加特色品牌曝光度。坚持品牌宣传与“线下营销+线上营销”联动,组织“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授权产品参加中国农交会等展会节庆,借助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线上流量推广和直播带货,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二是全方位发挥农产品品牌目录引导功能。按照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层级和范围,梳理形成重庆农产品品牌目录,定期向社会发布,引导社会消费,加速释放品牌效应。三是多层次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借力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影响力,逐步构建配送灵活、保鲜供应、长期稳定的营销网络,推动“渝品出山”“渝品出海”。

注重支撑保障让品牌“活起来”。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增强各级党委、政府的品牌意识,对获得“三品一标”、重庆名牌农产品等认证的市场主体给予奖励补助或贷款贴息,加强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二是加强质量监控。强化农产品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动态监控,优化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定期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三是强化综合服务。探索建立运作有序、功能完善的品牌农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为创建品牌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