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头条

夜间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日期: 2025-08-07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嘉宾

马晓龙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元军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欧阳华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聪

摘要:

乡村夜经济起步较晚,当前整体处于“起步加速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市消费外溢,乡村夜间经济正在经历从“零星自发”向“规划引导”的转变,规模在不断壮大,质量也不断得到加强,成为带动乡村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炎炎夏日,当夜幕降临、暑气散去,品美食、逛夜市、赏夜景成了人们的避暑新选择。当前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增长,夜间经济成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乡村夜间经济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购物和餐饮,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创造出丰富的消费场景。相比于城市,乡村发展夜间经济的优势在哪里?蓬勃发展的夜间经济为乡村带去人气的同时,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接下来要如何完善体系支撑,推动乡村夜间经济繁荣发展?本期对话邀请马晓龙、韩元军两位专家和一位基层干部欧阳华展开交流讨论。

乡村夜间经济呈现多元化、体验性强的新特征

主持人:近年来,夜间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形态,发展空间从核心大城市向地级市、县城乃至乡村扩展延伸,乡村发展夜间经济的优势在哪里?乡村夜间经济当前呈现出哪些新特征,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

马晓龙:乡村发展夜间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和场景,包括星空、田野、山林等不同类型的原生自然景观,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等独特的文化资源,能够为夜间经济发展注入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内容,满足人们“亲近自然、逃离喧嚣”的需求,这个优势是城市难以复制的。

乡村夜间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体验性强的新特征,如夜间市集、灯光秀、民俗表演等活动更加注重文化体验、乡土特色、沉浸式参与和科技赋能,借助短视频直播、线上预约、智慧导览等数字化工具扩大影响力,为亲子家庭、银发族、年轻人等细分群体设计多样化的场景。乡村夜经济起步较晚,当前整体处于“起步加速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市消费外溢,乡村夜间经济正在经历从“零星自发”向“规划引导”的转变,规模在不断壮大,质量也不断得到加强,成为带动乡村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韩元军: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前人民群众在消费时对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夜间消费的场景更加多元、丰富,山地、湖泊、森林、田地等生态资源都能成为乡村夜间消费的场景,这对于提升乡村夜间经济的吸引力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二是乡村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我国旅游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新阶段,游客、本地居民对于文化类、创意类产品以及体验项目的需要越来越多。三是政策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叠加各地积极推进发展夜间经济,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乡村产业扶持方面有较多政策、资金支持,这都是乡村发展夜间经济的优势。

乡村夜间经济的新特征体现在,一是业态更加丰富,乡村餐厅、乡村音乐会、乡村民宿、乡村篝火晚会、乡村夜游、乡村非遗体验等新业态、新产品、新玩法不断涌现。二是文化和科技成为乡村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翼,以打铁花、民俗体验等为代表的文化要素让乡村夜间经济迸发出新能量。同时,科技正在改变乡村夜间经济的发展格局,实现数字化业态创新,例如直播平台的“深夜带货”、数字夜间实景演出。

欧阳华:乡村夜间经济整体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当前乡村夜间经济业态正从单一的吃喝,向“食宿游购娱体展演”多元复合升级,发展模式正从自发无序转向有规划、有主题的品牌化运营,注重地域文化IP打造。我所在的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打造了“白塔味道”自有品牌,服务对象也转向兼顾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灯光投影、智慧导览等科技应用日益增多,成为激活乡村社区活力的平台。

主持人:夜市是夜间经济最常见的一种形态,许多地方将夜市作为发展夜经济的第一步。您认为,农村地区在建设特色夜市过程中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马晓龙:在城区建设以夜市为代表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但在农村地区发展夜市还是要慎重。因为发展夜市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具备足够规模的门槛人口数量,如果乡村地区人口基数本身难以满足夜市的经营成本需求,或者以外来游客为主要消费市场的外来人口加上本地人口,也难以满足市场门槛人口的最低要求,那么在农村地区发展夜市是存在一定风险的。除此之外,打造夜市也需要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与客群需求,避免照搬城市夜市模式,要锚定乡土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城市夜市的“网红灯光秀”“标准化小吃”做法,同时深度挖掘本地资源,平衡可持续性与消费体验之间的关系。

韩元军:一方面,要注意夜市的场景营造、品质把控和特色开发,现在很多夜市都是简单卖些小吃,产品低端化、同质化且缺乏地方特色,售卖的不少商品没有品质保证,尤其是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要注重业态融合化,开发建设夜市时要与音乐会、景区、夜游体验、民俗表演、餐饮消费等结合起来,更具有综合吸引力并产生产业协同效应。

欧阳华:农村要建好夜市,关键要打好“特色牌”,避免简单模仿和重复。要立足在地资源,聚焦本地独特的农产品。以白塔村为例,我们鼓励村民经营售卖白塔村的笋干、传统小吃乌米饭和桑葚馒头,确保地道风味。当然夜市不仅是“吃”,还要适当融入文化元素,如小型表演、地方曲艺或主题互动游戏,增加文化氛围与趣味性。还要精准定位,分析是以服务游客还是本地村民为主,据此来打造差异化产品和活动。同时,科学规划选址很关键,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以及与乡村风貌的协调性,还要预留足够的安全疏散空间。

主持人:不少地区依托文旅资源,结合消费者多元的消费需求,打出“白+黑”组合拳,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集聚空间。结合您的调研或实践,各地采取了何种举措,丰富乡村夜间经济的消费场景,打造乡村夜间经济特色品牌?取得了哪些成效经验?

韩元军: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出台系列举措,促进旅游消费,突出乡村夜间经济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比如,河南省出台指导意见,倡导立足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完善夜经济空间布局,创新融入戏曲、武术、根亲等特色文化,打造差异化夜间消费集聚区。陕西省将夜经济列为提振消费的关键抓手,发放文旅消费券支持乡村夜间主题活动,涵盖夜游、夜市等场景。此外,四川、重庆等地积极发展乡村夜间文旅演艺、特色夜市、深夜食堂等新兴业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

各地在发展乡村夜间经济时,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乡村夜间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部门做好政策引导和空间选择等,还需要调动企业积极性,将优质的产品、业态呈现给消费者,更需要广大老百姓参与,让人间烟火气和温情在城市与乡村间传递。另一方面,要做好场景营造,加快业态融合,让音乐节、户外运动、科技展示、灯光秀、非遗体验等新业态、新技术充分融入乡村夜间经济,进而迸发出新的市场活力和产业动力。

马晓龙:各地乡村资源禀赋不一样,打造夜间消费空间的做法也存在很大差异。云南大理双廊镇的“星空村落”,在洱海边划定光污染控制区,搭建玻璃星空房、天文望远镜观测点,村民担任“星空讲解员”,讲述星宿与白族的民间故事。浙江安吉鲁家村将白天的观光小火车改造为夜间“荧光列车”,轨道两侧种植夜光苔藓、月见草等荧光植物,沿途设置稻田萤火虫观测点,开展“荷塘夜钓”活动,列车终点衔接农家夜厨房。广西桂林阳朔遇龙河沿岸村落,推出“竹筏夜宴”,游客乘竹筏漂流至河心浅滩,在油灯、火把照明下,品尝村民现做的漓江鱼生、艾叶粑粑,听船工唱壮族渔歌,岸边竹林同步上演“竹影灯光秀”。

总体来看,尽管各地夜间经济呈现方式各异,但“以自然生态为幕布、以乡土文化为剧本、以村民为演员、以游客为观众”,是取得较好成效的基本做法。

欧阳华:以白塔村为例,一是“点亮”资源盘活夜游。对村子进行艺术灯光亮化,开发夜行栈道、观星点,形成独特视觉体验。二是深耕在地文化打造IP,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夜间工坊体验、沉浸式演艺,打造禅茶夜品等差异化品牌。三是强化“白+黑”组合拳,白天采摘水果、晚上围炉煮茶,白天游景、晚上看秀,有效引导游客过夜,提升客单价和停留时长。四是构建主客共享社区场景,开放乡村大舞台举办夜间电影、村民晚会或共融市集,既丰富了本地居民生活,也为游客营造了真实烟火气。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高度依赖土地转向更为现代化的“靠夜赚钱”

主持人:刚刚也提到,与城市相比,乡村夜间经济起步较晚。您认为,当前乡村在发展夜间经济时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马晓龙:与城市比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薄弱、便利性不足是乡村夜间经济发展的短板。部分乡村夜间路灯覆盖率低、夜间步行或驾车安全性差,城乡公共交通夜间班次少甚至停运,外地游客“进得来、出不去”的问题突出。在乡村夜间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卫生间数量少、卫生条件差,餐饮、住宿夜间服务续航能力弱,医疗、应急救援等设施不足,游客突发疾病或意外时难以快速响应。此外,乡村夜间经济还存在运营管理粗放,规范化与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乡村夜间经济的运营多依赖村集体或散户自发组织,缺乏足够的“人、财、智”支撑。乡村生态优势和社会安全环境也面临挑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限制了乡村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欧阳华:乡村夜间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不容忽视。首先最突出的是基础设施短板,夜间照明设施覆盖不足、通信网络不稳定、夜间公共交通布局不足。其次,夜间经济形态依赖传统餐饮零售,文化挖掘深度不够,产品同质化和低端化倾向明显,缺乏基于乡村底色的创新内容。再次,客流量往往集中于节假日和夏秋旺季,淡季门可罗雀,常态化运营难以为继。此外,普通村民深度参与不足,获益渠道多限于低端摆摊或出租房屋,在项目运营、管理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参与度和分红机制需加强。

主持人:如今,随着夜幕的降临,乡村的夜晚不再寂静无声,而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夜间经济的发展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改变?如何让村民共享夜间经济发展红利?

韩元军:乡村发展夜间经济,一是让很多农民从第一产业从业者转变为第三产业从业者,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农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外来游客的交流让本地农民开阔了视野,思想观念更开放包容,现代化发展的理念更深入广大农民心中;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夜间经济业态的发展推动乡村道路、垃圾处理、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条件更加便利。

欧阳华:对农民来说,最直接的是拓宽了增收渠道,乡村夜间经济提供了保洁、演艺、服务及摊位经营等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特色种养和手工艺加工作坊的创业潮,盘活了闲置农房。乡村人气活力显著激活,改变了夜晚“黑灯瞎火”的沉寂状态,吸引年轻人回流和外来游客,提升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要共享发展红利,需赋能村民,为他们定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如经营、电商、文创等方面,还要健全村民意见反馈和参与决策机制。

马晓龙:乡村夜间经济的发展不仅重塑了乡村“夜生态”,更深刻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高度依赖土地,转向更为现代化的“靠夜赚钱”。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更加开放包容,在与游客的互动中,服务意识、规则意识显著增强,对市场和品牌的理解更加深入,部分乡村居民开始通过短视频宣传自家夜间产品,顺利转型为“新农人”。

要保障乡村居民共享夜间经济发展红利,关键是保障乡村居民的参与权、收益权、发展权,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有持续且稳定的收益。同时强化赋能培训,鼓励农民将自身掌握的民俗技艺、农耕知识转化为体验项目,从劳动者变为文化传承者,通过技能溢价增收,让他们有主动参与乡村夜间经济发展的信心,最终实现“经济红火、乡村兴旺、农民幸福”的同频共振。

推动乡村夜间经济向智慧化、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

主持人:夜间经济的触角延伸至乡村,不仅激活了自然资源,也深度挖掘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如何用文化元素为夜间经济赋能,用文化点亮消费热点,打造差异化,推动乡村夜间经济可持续发展?

马晓龙:乡村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乡村文化赋能。一方面是从乡村古建筑、节庆表演、手工技艺等文化遗产中获取真正能够代表乡村文化的基因,从文化资源中提取最具辨识度的符号,转化为视觉标识、主题IP或体验载体。以此为基础,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创新转化文化场景,实现地域文化的深度解码。另一方面是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文化资源的深度激活与差异化表达,打造受市场欢迎的多感官融合文化场景。运用科技赋能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欧阳华:文化赋能乡村夜间经济的关键在于,要深入系统性挖掘村落历史、民俗,并进行创造性活化利用,将故事、符号融入灯光艺术和沉浸式导览,定期举办夜间展演、节气主题活动、非遗工坊体验等,并将文化元素注入特色商品、餐饮、民宿设计中,提升文化附加值。还要聚焦特质打造核心文化IP,如白塔村的禅文化、于伶文化、农耕文化等,围绕IP设计系列夜间体验场景和活动,避免泛化。要注意的是,应当坚守文化本真性,防止过度商业化扭曲文化内核,让当地乡村文化成为可体验、可带走、可持续的记忆点。

主持人:乡村夜间经济的发展是一项涉及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接下来要如何完善体系支撑,繁荣乡村夜间经济?未来乡村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马晓龙:乡村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系统性思维进行构建,主要是建立包括政策、基建、产业、文化、治理在内的“五位一体”支撑体系。其中,政策赋能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为乡村夜间经济提供更加落地的支持性措施,针对不同乡村禀赋设计差异化的政策工具;基建升级是要打造“安全+智慧”的硬件底座,实现交通网络无缝衔接、智慧化设施的全域性覆盖、公共服务体系的下沉延伸,提升消费便捷性;产业协同是推动“旅游+”,构建“农业+文旅+科技”的系统产业生态链条;文化深耕是要激活乡村“在地性”文化基因,重构文化体验场景,增强文化认同;治理创新是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

未来乡村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聚焦智慧化、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四大方向,即打造“数字孪生乡村”的智慧化方向、践行“碳中和”发展理念的生态化方向、塑造独特IP的品牌化方向和构建“全域夜间生态圈”的融合化方向。

韩元军:我认为接下来发展乡村夜间经济,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从空间选择、场景营造、品类设计等方面入手,提升夜经济的品质,满足当下人民群众对于品质和性价比的双重要求;二是加快业态融合,让科技、艺术、体育等赋能乡村夜间经济,塑造出人间烟火气与乡村时尚范并存的新业态;三是为消费者体验乡村夜间经济提供便利,通过增设公交车线路、延长末班车、发放消费券等形式让夜经济发展和惠民活动齐头并进。

欧阳华:繁荣乡村夜经济是系统工程,需各方合力支撑。要大力培训在地运营能手和乡村匠人,引进专业人才下乡,加强校地企合作。还要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村民广泛参与的协调模式,明确并保障各方权益,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房屋资产收益权、分红权。

未来乡村夜间经济应从追求数量转向精品化、特色化,聚焦自身独特资源禀赋和文化基因,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消费场所。推动主客共享社区化,将夜间经济空间同时建设为村民美好生活主场,如多功能文化广场。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使夜经济与农业、康养、教育结合,如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夜间研学和精品旅游路线。

主持人:乡村夜间经济的意义远不止于点亮乡村夜晚,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资源变现的新通道,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径,让“靠夜赚钱”成为现实,也让乡村夜晚从沉寂走向热闹,吸引着人气回流、活力聚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夜间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立足乡村自身禀赋,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让“乡土味”成为最亮眼的特色标签。同时,需强化规划布局的系统性,提升管理服务的科学性,为夜间经济筑牢发展根基。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为魂赋能乡村夜间经济,将一时的热度转化为长久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的夜空不仅点亮经济活力,更照亮民生福祉,让乡村居民在夜市的烟火里、在文化的传承中共享发展成果,持续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真正实现“夜经济”与“夜生活”的双向奔赴。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