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头条

农民日报仲农平文章:20年,重塑一个美丽中国——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

--

日期: 2025-08-1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2025年的盛夏,从一个足够的高度俯瞰中国,你会看到这样的图景:

西北,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生态屏障宣告“合龙”,治沙人在最后的锁边空白区栽下10万株玫瑰,为滚滚黄沙束上一条浪漫的丝带;

西南,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江水奔涌穿越落差2230米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澎湃的清洁电力将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劲支撑;

东南,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新环保要求的超大型汽车滚装船“比亚迪深圳号”鸣笛起航,满载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市场;

……

绿潮涌动,绿意盎然,当人与自然共谱的交响乐章在大地上奏响,当中国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让我们回过头去追溯源头——目光聚焦在20年前的浙江安吉余村,那炸声初歇的矿坑前。

本世纪初,沿海乡村并不宁静。余村开山炸石的炮声比鸡鸣更早,拖拉机轰鸣着碾过泥泞,“石头经济”鼓了钱袋,却秃了青山、黑了绿水。

与此同时,华北城市深陷“霾”伏。雾霾模糊了首都的天际线,口罩成了必备品,空气净化器悄然走俏,人们第一次知道了一个新名词:PM2.5。

城与乡,仿佛被同一片灰色笼罩。

那时的余村人从不敢料想,自己还能闯出另一条“靠山吃山”的路子,正像很多北京人也没料到,花大价钱安装在家里的“新风”设备,在短短几年后就很少再有机会开启。

历史的意义,往往要回头看才更清晰。

2005年8月15日,余村小会议室。“你们关矿停厂,是高明之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面带笑容,果断明了地说,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

9天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写道:“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粒种子,就这么埋进当时正在面对生态失衡之痛的浙江。

此后的20年,4.86平方公里的余村由灰变绿,由绿生金,这金淌出来、溢出来,将安吉南部山区的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3个乡镇24个村串点、连线、成片,形成了如今覆盖245平方公里的“大余村”。

这情景,像极了绿色种子生根、萌芽、蔓枝、覆荫的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从地方实践走向全国推广,从局部探索升级为国家战略,其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

——2013年,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演讲:“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深刻揭示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兼顾观、优先观、转化观,为全球绿色发展点亮了一盏智慧明灯。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放眼全世界,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其中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年时光荏苒,以“两山”理念为原点、为核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孕育、诞生并发展、成熟,引领泱泱大国绿色转型,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思想之光照亮航程,“中国号”巨轮切换动力、平稳转舵,朝着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前景破浪前行。

方向对了,步子稳了,时间会带来奇迹。

放在时间的纵轴和千千万万个村庄的横轴上去看20年前的“余村之变”,封山育林、关停几家石矿和水泥厂,这些“小事”也许并不起眼。但对当时的余村村民来说,那是“天大的忧愁”。村集体经济从300多万元的高峰跌到20多万元,村民潘春林“想不通”:“没有了矿场,就没有地方打工,明天去哪里赚饭钱,没人能告诉我们。”

这样“想不通”的不只是余村。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为特征的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放在了博弈的两端。人类自我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平衡之间扯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若再找不到突破“两难”的新路径,口子撕裂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时,浙江省正处于这样特定的时期。

历史迷雾中,那句坚定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改变了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约束的认识,将大自然从被动的背景条件提升为能动的、有创造力的生产要素。这是一手跳出博弈看博弈的破局之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蕴含其间。

像是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被扳下了轨道转换的扳手,余村人的心稳住了,之江大地上风景渐变,“千万工程”点亮乡村,“八八战略”高屋建瓴;在更大的视野范围内,一个绿色中国,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的中国,一个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中国,一个在清洁能源研发和应用领域异军突起的中国,腾跃于世界版图。

这就是思想的伟力。一个在伟大思想指引下的正确发展方向,无论初期多么不显眼,但时间会以最公正的方式,将其变成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力量,让所有人可感可及,共享福祉。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历史之问”——“两山”理念的萌发、生态文明的破题,为何率先发生于乡村?

这答案,需要从彼时的现实中去找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着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速奇迹,却也长期承受着环境失衡的代价,乡村久负其累、首当其冲。工业化、城镇化“狂飙突进”,各地对GDP的追逐不论代价,对农村资源的索取几近涸泽。“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农产品、加工品送往城市,垃圾、污染和伤病留在了乡村。环境不保,生存难续,生态与生计的矛盾在乡村尤为尖锐。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搞经济、抓发展,不能见什么好都要,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迷恋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习近平同志的嘱咐,敲得浙江干部心头咚咚响。最先遭遇资源制约的浙江乡村,也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率先转身,拥抱绿色。

这答案,需要在发展时势中去把握。

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主动作为的战略抉择。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奋起赶超,在向工业国家学习的过程中,也目睹传统工业给自然生态造成的巨大创伤,我们以“后来者”的清醒反思其局限,意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要走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失衡的弯路,也不能走环境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美丽中国”写入强国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这不仅是一个制造大国、工业大国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坚定宣示,更是一个百年大党、一个古老民族矢志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

在这个过程中,最丰沃的资源在乡村,最纯粹的绿意在乡村,最广阔的空间在乡村。乡村,自然而然成为“两山”理念从朴素认知走向成功转化的第一实践场,成为探索“点绿成金”的最前沿。“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对农情国情的深刻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精准把握,更是中国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的使命担当。

这答案,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回眸。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制观,早已渗透进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方方面面,支撑着我们这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大国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唇亡齿寒,休戚与共”的朴素道德观,更是指导着我们在全球生态文明转型的道路上勇担责任,同舟共济。

但新时期的生态文明观绝非简单的因循守旧,而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基础上锐意进取,追求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更要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归根结底,是为了14亿多中国人同世界人民一起,加快发展、更好发展、共享发展。

乡村是人类生态环境的“腹地”与“心肺”,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了人类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乡村传承的农耕文化为新时期的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烙下“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密码。“两山”理念在乡村的破题与探索,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最稳固的生态底座。

在中国版图上,万里长江犹如一条横贯东西的玉带。这条长江经济带覆盖了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当时,不乏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的,甚至有人推测,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之后,一个“大干快上”的政策窗口期即将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一场关乎文明根脉的大保护就此展开。上游发源地,407名牧民自愿搬出唐古拉山,每家每户派出一名生态管护员,守护着“老家”501万亩禁牧草场。下游入海口,江苏省江阴市滨江村退捕上岸的渔民变身“护渔员”,往来游客在刻有“江尾海头”的石碑前留下欢乐的合影。此刻,“共饮长江水,同享长江美”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这不仅是一条大河“生理”上的复苏,更是一个大国在发展大局中保留的战略空间,一个民族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精神财富。

“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中国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成为“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2012年以来,中国更是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起年均超过6.1%的经济增长。一系列实打实的数据证明,中国正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这条路并不简单,土地不会自动长出“金元宝”,山水也绝非天然就是“摇钱树”。这条路也可学习、可借鉴,作为“两山”理念的萌发地,广袤乡村和生活在山水间的亿万农民用他们的智慧与探索,将绿意一点点皴染于中国国土。

他们“护绿换金”——生态底子薄弱的地方,一心一意复绿、增绿,精心调养大地。地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哈林格尔镇,用“断电”专项行动铁腕治理“散乱污”企业,严格划分黄河湿地保护带和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区,高端民宿集群和研学亲子项目为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绿色收入。

他们“点绿成金”——生态本钱厚实的地方,搞起“生态+”产业,把田园变乐园,不仅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康养游学,还变着法子卖服务、卖文化、卖品牌,新业态、新场景活力迸发。

他们“借绿生金”——改革先锋区敢闯敢试,将目光投向了绿色资本市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省福建,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三明市常口村的乡亲们不砍一棵树,靠卖碳票照样能增收。

从东海的万顷碧波,到西北的戈壁沙漠,从江南的纵横阡陌,到北国的冰天雪地,乡野间涌动着蓬勃的“转化”活力,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一个绿色的中国跃然升腾。

春风自东方腾起,吹向更广阔的世界。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与浙江“千万工程”,接连被授予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源自中国的杂交水稻,掀起非洲“绿色革命”;巨菌草扎根撒哈拉深处,孕育出片片绿洲……这一抹抹生机勃勃的“中国绿”,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2020年3月,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他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下一个20年、下下个20年,我们依然需要从“两山”理念中汲取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样的坚持并不容易。

此时此刻,我们身处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博弈风险加剧。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波诡云谲。突破重重关隘,带领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我们能做的只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绿”的面积、“金”的总量,更是“绿”的质量、“金”的成色与“人”的福祉;不仅要聚焦见效快、好推进的事,更要紧盯“转化”痛点,不断突破创新。

我们依靠改革的思路“破题”。

如何避免环境保护“公地悲剧”?如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制度保障、政策导向上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

制度供给的创新不断萌发,2012年,皖浙两省携手开启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共护一江碧水东流,为全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打了个样。“你承诺保护,我兑现补偿”,不让保护者吃亏,农民真切分享到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

我们依靠科技的力量“赋能”。

科技,是突破资源约束的关键“钥匙”,能打破环境与时空的“紧箍咒”,洞开一片新天地。早在上世纪70年代,习近平同志就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搞出了陕北高原第一口沼气池,借助技术力量一举破解了村里缺煤少柴的困境。

现代新质生产力的“破壁”之力,远超人们的想象。河西走廊茫茫戈壁滩上,一座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高新技术的集成,让农业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良田沃土”和“风调雨顺”的依赖,不毛之地也能变身“果园菜仓”,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我们依靠市场的手段“激活”。

当环保行为“有利可图”,各类主体就拥有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自觉驱动技术创新和模式革新。过去,防沙治沙的“好手”红柳、梭梭,因难以变现推广受阻,但在其根部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后,为养好这个“金疙瘩”,老百姓开始自发精心照料好红柳和梭梭。

市场的力量,由此可见。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优美的景色,如何量化为现实价值?生态产品如何进入市场交易?要让这只“无形的手”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作为,让山水有情亦有价。

今年6月,数十位外国记者走进安吉余村,感受中国美丽乡村新貌;7月,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贵州共话生态文明,“两山”理念被反复提及。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愈发严峻的当下,人们不断追问:“两山”理念为何如此成功?中国做对了什么?

回望20年征程,若要给出一个答案,那便是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笃行难而正确之事。这价值观里,蕴藏着对时间、对发展的哲学思辨,蕴含着对人民、对人类的深切观照。

它突破了时间观。“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一个立志于千秋伟业的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百年乃至千年的时间尺度上丈量。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河流,都是存入“未来银行”的本金,它的利息将在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中兑现。这种跨越时间的历史视野,让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昙花一现的运动,而成为持之以恒、代代接力的事业。

它重塑了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绿化荒山、治理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肥力,这些“政绩”不显山、不露水,难以直接摆在GDP账面上,却为现代化的中国养壮了身子,丰满了血肉,是大大的“显绩”。

它根植于人民观。“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从浙江“千万工程”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一个朴素的原则:乡村建设为了农民,更要依靠农民。从农民急难愁盼的事干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生态文明的清新之风吹遍万千乡村,滋养亿万家园。

它厚筑了天下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当个别国家在气候治理上搞“毁约”“退群”,中国坚定履行责任,从未缺席,不仅积极推动自身能源转型,还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因为我们相信:“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夏色收,秋声动。

安吉余村,翠竹环绕,流水潺潺,游人如织。村口矗立的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与此同时,云南红河州的哈尼梯田如同大自然的调色盘,千年稻作系统与5G监测站同框;黑龙江建三江平原上,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与北斗导航农机的无人作业,共同守护着下一季的粮丰民安。

思想的力量无远弗届,跨越时空,拂过山河。

20年前,余村那场炮响的沉寂,开启的是一场生机勃勃的革命。它用20年的实践向我们证明:中国的乡村,不仅能够养活中国,还能够疗愈中国;不仅能够生产粮食,还生产着国人“诗意栖居”的可能;不仅是国家生存安全、发展安全的压舱石,更能够托举起中国式现代化流光溢彩的丰饶未来。

青山不负,碧水长歌;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执笔:郭少雅 余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