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伟大胜利 开创复兴未来——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









这是一个民族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这是一次永载人类和平史册的伟大胜利。
9月的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一场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即将在这里举行。铁甲洪流,步履铿锵。历史与现实、和平与发展将在此交汇,再次唤醒那段跨越时空的血色记忆。
难忘山河破碎的苦难和悲壮,难忘“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抗战英雄,难忘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
今天中国之强大,不仅坚定守护和平底线,而且护佑着全体人民向更美好的生活不断奋进。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
从危机深重走向伟大复兴,历史的转折点还要追溯到80年前的那场伟大胜利。
一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今天的北京长安街上,当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花坛响起《保卫黄河》,沐浴在和平阳光中的我们,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的东北抗联,到淞沪会战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从“子弹没了用刺刀,刺刀断了用枪托”的平型关大捷,到“用命果敢破击”的百团大战……14年抗战,中国人民以超过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取得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为什么是“第一次完全胜利”?当我们把视野放远些,历史的分量会更清晰。
这分量不只在14年。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华民族饱受侵略欺凌,一次次奋勇抵抗都以失败和屈辱告终。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曾经引以为豪的主力舰之一定远舰,残骸也被侵略者掠走,舵轮被改成咖啡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
“醒狮怒吼,谁敢鲸吞蚕食,散沙凝结,哪怕豆剖瓜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亿万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一雪前耻,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从此,再没有侵略者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
这分量也不只在中国。
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牵制日军主要兵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亿万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不仅求得民族解放,也护得世界和平。
这分量甚至不只在胜利本身。
1939年,作家朱自清写道:“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曾经一度沉睡的民族精神,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醒来、成长,凝聚成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
要了解这场胜利的艰难,不妨先看一组数字:1937年,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要打赢这样一场差距悬殊的战争,我们有什么?唯有人民!四万万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成为抗日武装斗争的主要参加者。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他们放下锄头、扛起钢枪,奔赴保家卫国前线。八路军,出现以战士籍贯命名的平山团、阜平营、灵寿营,由整县农家子弟组成;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连在刘老庄阻击日军,82名官兵全部牺牲,刘老庄村民含泪安葬烈士遗骨,立即选送82名子弟补入四连,被命名为“刘老庄连”。
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为支援抗战,父老乡亲们宁愿自己吃苕藤树叶,也要把好粮食送到前线;为保护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村里妇女把他们认作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为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在大扫荡中撤退,村民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不要说百团大战中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的妇女儿童,自带干粮“凿”出滇缅公路的20余万云南各族人民,大小战役中送水、送饭、修路、抬担架的农民……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农民以这样的牺牲和奉献,坚定地支撑着抗战。难怪毛泽东同志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话:“抗日的一切,生活的一切,实质上都是农民所给。”
农民不仅参与到一线战斗中去,更是极富创造力地在敌后战斗着。广大敌后根据地不分男女老少“各尽所能各献其力”,创造出神出鬼没的“地道战”、像麻雀啄食一样出其不意的“麻雀战”、同敌人转圈子的“推磨战”等灵活有效的作战方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面对如汪洋大海一般的人民战争,连侵略者也忍不住哀叹,“旷费时日,真想举手服输”“神经紧张令人恐惧”。
乡土大地之上,“像一股不可遏止的洪流,几千年来被压抑着的民气觉醒起来了”。鲜血和牺牲使农民观察世界的眼光逐渐成熟起来,他们用脚投票,坚定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敌后抗日根据地内,农民用“投豆法”“画杠法”“投纸团法”等方式投出宝贵一票,选举出自己信任的干部。正如陕甘宁边区一首民谣唱道:“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从1937年底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开创之初,各种人员加在一起不过3000人;到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村是革命的主战场,土地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经过抗战烽火洗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路,将通往新中国。
三
“当你走出影院,看到今日盛世中国的真实图景,山河无恙、万家灯火,这就是电影的最大彩蛋。”看过电影《南京照相馆》,有网友这样评论。
今昔对照,感慨万千。战争的惨烈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向往和平。80年后,人类又一次站在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只有正视历史真相,坚定维护和平,才是对维护人类和平的英灵、无辜惨遭屠杀的亡魂的最好纪念。
维护和平,基础是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安全问题,根源在发展,出路也在于发展。放眼世界,外部环境越是不确定,越要以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多确定性;反观自身,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谈发展,就不能不谈“三农”的压舱石作用,特别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功能。
14亿多人口的中国,端牢自身饭碗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2025年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我们瞄准消费结构的变化,既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也在科技赋能提高饲料油料作物单产上下功夫;既稳固口粮生产基本盘,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在生产端精耕细作、颗粒归仓,也在消费端倡导健康饮食、反对“舌尖上的浪费”。更为可贵的是,中国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同时,还在向更多国家输出好的品种和技术,提供援助和经验。
维护和平,底气在稳定。
没有稳定,和平发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动荡之中,人们对稳定更加渴望。中国以自身经济社会稳定为世界注入的正能量,尤为不可或缺。
“三农”稳,天下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乡间像潮汐一样“双向流动、可进可退”,为经济稳定以及农村稳定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成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保持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和战略腹地。新时代以来,在占我国国土面积90%以上的农村地区,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维护和平,内核是文化。
遭受侵略后,中国人民不是学到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这源于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和”文化源远流长。在乡村,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农业生产要“不违农时”“顺天时,量地利”;人与人是熟人社会的组成细胞,待人接物要“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和谐机体,个体在社会中可以“和而不同”。千百年来,“和”文化内化为价值取向,外化为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维护着乡土中国的有序运转。
今天,站在人类命运的又一个路口,面对文明冲突、零和博弈等论调甚嚣尘上,我们更需要传承弘扬“和”文化传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倡导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
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要永远铭记我们党立足国情深刻把握“三农”的宝贵经验,永远铭记中国农民的丰功伟绩;更要由此出发,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和运用好这些经验,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优先发展的鲜明导向,根植于无私奉献和深情反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们党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的优先位置。如此鲜明的政策导向,如此坚定的庄严承诺,是对喂烈士遗孤奶水、自家娃娃喝米糊的沂蒙红嫂的反哺;对“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太行儿女的反哺;对青壮年几乎都参军、“断代性”牺牲的川陕苏区的反哺。中国式现代化这列快车上,一个都不能少。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蕴含着历史智慧和时代洞察。
无论是革命战争,还是改革发展,“三农”是一以贯之的重点和主线。全世界只有中国,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还专门设立5年过渡期,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接下来还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是基础产业、农村占国土面积绝大部分、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三农”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农业强国的蓝图擘画,根植于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硝烟散去,战争苦难依然刻骨铭心。这段记忆时刻提醒我们,有国才有家,国强方能民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亿万人民的生活改善,都要建立在国家强盛的基础上。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我们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可以塑造。
80年前,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80年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盛世如你所愿,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前进,前进”,让我们阔步前行,在复兴之路上创造新的伟业和荣光!
(农民日报客户端 仲农平 执笔:李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