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头条

“雨露”滋润职业梦想

--

日期: 2025-10-2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从“打工无门”到“站稳脚跟”,从“谋生艰难”到“实现理想”,“雨露计划”不仅帮低收入家庭学子推开了读书的门,更让他们凭着知识与技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回想起2014年夏天,帮扶干部上门为她细细讲解“雨露计划”帮扶政策的那一刻,王玉珍才恍然发觉,那正是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2014年的盛夏,家住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幼平乡陇那村的王玉珍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弯腰在地里掰玉米。那时的她刚经历中考失利,只能暂时回到家里帮着残疾的父母分担农活。隔壁村阿姨的话让她心头发紧:“不念书了就跟我家儿子订亲吧,也好帮衬家里。”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心里,她踩着田埂冲下山坡,声音坚定地说:“我肯定要继续读书的!”说完,她不敢回头看父母的表情——她知道家里的难处:父母身体残疾,还有弟弟妹妹在读小学,几亩玉米地刚够生活。那天晚上,她躲在被子里翻来覆去想的都是中专的费用,到底从哪里凑?

就在王玉珍快要放弃希望时,帮扶干部拿着“雨露计划”的政策宣传册在她家简陋的堂屋里告诉她:“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每年能领3000元补助,这钱能帮着减轻学费负担。”听到这话,王玉珍知道她的“读书梦”有了着落。

带着这份“雨露”的滋养,王玉珍走进了中专校园,并在毕业后成为基层的工作人员。王玉珍的人生轨迹,因“雨露计划”彻底改变。

这份改变的背后,是“雨露计划”多年的坚守。作为原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联合推出的帮扶政策,它从2010年试点起步,到脱贫攻坚时期全面铺开,始终聚焦“两后生”——初中毕业后读中职、高中毕业后读高职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以每人每年3000元左右的补助标准,帮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推开就业之门。

近日,记者循着“雨露计划”的足迹,深入广西百色、海南等地的村寨、职业院校,感受到了求学梦想落地的温度。“雨露计划”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口号,而是串联起政府、学校、企业的力量,成为一场传递希望的“教育扶贫接力赛”。

“一定要读书”

在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的教室里,17岁的许海燕眼神格外坚定:“我一定要读书!”她的话音刚落,旁边的小姐妹陆海珑立刻补充道:“不光要读中专,以后还得考本科!”

两个女孩的话里满是韧劲,可提起家里的困境,她们的声音总会不自觉放低——许海燕的父母靠打零工谋生;陆海珑的家乡在偏远山村,几亩薄田的收入有限。“要是没有‘雨露计划’每年3000元的补助,我们可能早就跟着村里的人外出打工了,哪还能坐在教室里上课。”许海燕的语气里满是庆幸。

这份庆幸,也是该校老师蓝美钧心中最深的牵挂。提起那些因费用问题离开校园的女孩,蓝美钧的眼眶总会泛红:“有些孩子特别聪明,上课认真,作业也做得好,可一到交餐费、住宿费的时候就犯难。”蓝美钧告诉记者,尽管现在中职院校已经不收学费,但是学生们还是会因为生活费犯难,这时候有的家长就会选择让孩子去打工。“有了‘雨露计划’补助,至少生活费有了托底,这是给了学生们继续追梦的底气。”蓝美钧说。

同样被“雨露计划”拉回校园的,还有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王小妹。2024年,王小妹初中毕业,父母已经开始帮她联系外地的电子厂,让她早点打工挣钱。就在王小妹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时,帮扶干部和妇联干部找上门,告诉她“雨露计划”能给低收入家庭的中职学生发补助。“听到这个消息,我爸妈特别高兴,赶紧帮我报了名。”王小妹笑着说,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不读书,就算早早打工,也找不到好出路。”这句话,被2011年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毕业的王世姑和2024年从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毕业的罗倩,用各自的人生印证得明明白白。

罗倩的人生转折点,就在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母亲脑水肿突然加重,医疗费掏空了家底,父亲在广西崇左市靠务农谋生,哥哥远在广东打工,看着家里的困境,罗倩偷偷藏起了读书的念头,跑去面试餐馆服务员。可面试官看着她稚嫩的脸直摇头:“年龄太小,我们不能收。”那一刻,她才懂“没学历、没技能”的难处。

比她早十几年踏入社会的王世姑,也曾尝过这样的苦。初中毕业时,为了把读书机会让给弟弟,她揣着简单的行李,辗转广东深圳、海南海口打工。服务员、销售员、流水线工人……她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月工资却连1000元都不到。“那时候就想,要是能有个安稳的工作,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就好了。”王世姑说。

而读书成了她们打破困境的钥匙。罗倩遇上了“雨露计划”,每年3000元的补助帮她顺利读完中专。毕业后,通过学校推荐,她进入乐业县一家连锁快餐门店工作。一年时间,她已经成为统筹门店运营的店长,如今的她,每月工资不仅能贴补家用,还能帮母亲支付部分医疗费。

王世姑则靠着读书习得的会计技能,一步步实现了梦想。毕业后,她从基层会计做起,现在已经创办了自己的会计公司。如今她终于圆了当年“有一张办公桌”的心愿。

从“打工无门”到“站稳脚跟”,从“谋生艰难”到“实现理想”,王世姑和罗倩的经历,恰是“雨露计划”与“读书改变命运”最鲜活的注脚——它不仅帮低收入家庭学子推开了读书的门,更让他们凭着知识与技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这些个体的命运转折,恰好印证了学术研究对职业教育脱贫价值的论断。《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明确提出“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快方式。报告显示,70%以上职业学校学生来自农村,脱贫攻坚期间800多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脱贫;另有研究指出,职业教育通过赋予就业技能直接缓解“能力贫困”。

政策的长效价值在数据中愈发清晰:“雨露计划”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帮助1200多万例低收入家庭和脱贫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这些被“雨露”滋养过的孩子,有的成为基层工作人员,有的成长为技术骨干,有的回到家乡创业——他们既是政策红利的受益者,更成为传递希望的“播种人”,让职业教育脱贫的效应持续蔓延,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目前,全国共有“雨露计划”在校生222.4万人,2024年毕业的68.26万名“雨露计划”毕业生有64.27万人就业或升学,就业率达到94.16%。

“不能让手续难住孩子”

“必须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雨露计划’资助。”百色市田阳区原扶贫办副主任罗桂荷告诉记者,区里设立台账本,不仅详细地登记辖区内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姓名、年龄,就读学校、所学专业,都记得清清楚楚。对她而言,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台账,而是无数孩子的“求学希望册”。

为了不让一个符合条件的孩子漏享政策,罗桂荷和同事们每年都会开展“地毯式”摸排。“每多问一户,就可能多一个孩子保住读书梦。”罗桂荷说。

田阳区洞靖乡西平村的陆美利就是受益者。“家里有7口人,我和姐姐都要上学,贷款上学的话压力太大了。”陆美利告诉记者,她在2021年考上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因为费用问题就想放弃学习,早点工作。是罗桂荷和帮扶干部告诉她:“孩子,‘雨露计划’能给大专生发补助,每年3000块,你再凑点生活费,就能去读书了!”干部坐在她家的竹凳上,拿着政策宣传单,一笔笔帮她算“上学账”:“你读的是体育专业,毕业能当老师、做教练,以后挣钱的机会多着呢,现在咬咬牙,将来日子就不一样了。”

在干部的帮扶下,她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陆美利已是田阳区第一小学的体育老师,站在操场上教孩子们跑步时,她总会想起当年干部上门的场景,“要是没有他们,我现在可能在厂里打工。”

在“雨露计划”织就的帮扶网络里,政策从不是孤立的存在——当“雨露”滋养学生入学后,学校会主动接过接力棒,串联起更多资助资源,让这份帮扶力量形成叠加效应。

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老师林军拿起学生资助明细表,向记者介绍:“在学校的帮助下,低收入家庭学生能享受的可不止‘雨露计划’这一项。”他以在该校就读的王小妹为例,“她每年能拿到‘雨露计划’3500元助学补助,除此之外,还申请到了每年3300元的国家助学金,学校又帮她对接企业资助,一年下来能有1万元左右的补贴,完全不用为生活费发愁,只管安心读书就行。”林军说,像王小妹这样享受多重资助的“雨露计划”学生,在学校还有不少,“我们会逐个跟学生聊家庭情况、讲政策细节,就是要确保没人因为费用问题,错过读书学技能的机会。”

更让人暖心的是,在海南省妇联、教育厅的牵线帮助下,该校在2009年就成立了全国首个“巾帼励志班”——不仅免除了低收入家庭女童所有的书费、杂费,还会定期开展励志讲座、技能培训,让女孩们能毫无负担地追逐梦想。

如今,这样的“巾帼励志班”已在全国多所中职院校落地,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便是其中之一。为了学习和弘扬黄文秀精神,2021年6月该校的“巾帼励志班”更名为“文秀巾帼励志班”,之前提到的许海燕,正是这个班的学员。“来上学之前,我早就盘算着课后去餐馆端盘子、周末去发传单,赚点钱补贴餐费、生活费。”许海燕笑着说,“没想到进了‘文秀巾帼励志班’,所有费用都免了,我只要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就行,再也不用为钱的事操心了。”

政策落地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细碎的难题。

“雨露计划”按户籍地发放补助,有些孩子在广东、湖南等省外就读或是在校外实习,补助发放时需要开具在校就读证明,学生有时不愿意或是不方便开具。“不能让手续难住孩子。”基层的工作人员主动对接学校,帮学生协调证明材料,有时甚至会视频连线核实情况,“只要符合条件,我们多跑点路、多打几个电话不算什么,绝不能让孩子因为手续问题放弃补助。”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帮扶处陈鲲说。

除了帮学生解决申请难题,澄清政策误解也是陈鲲和同事们常做的事。“有些孩子以为‘雨露计划’只能领一次,中职享受过补助,到了高职就不敢再申请,甚至为了省钱放弃读高职的机会。”说到这儿,陈鲲的语气里带着惋惜,“还有的家庭不知道,家里多个孩子上学,每个符合条件的都能享受补助,我们得一个个跟他们讲清楚。”每次下乡宣讲,他和帮扶干部都会把这些“易混淆点”给村民讲明白。

琼中县长征镇新寨村的王发杰对此深有体会。2023年,他考上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时,家里靠几亩槟榔树维持生计,弟弟还在念初中。“当时不知道有‘雨露计划’,还是村干部上门说的。”在干部的帮助下,王发杰顺利拿到补助,2026年高职就要毕业了。

如今,他的弟弟也考上了职业学校,靠着“雨露计划”继续读书。“要是没有这个政策,我们兄弟俩早就辍学了。”王发杰说,现在他准备先在海口完成实习工作,之后再打算去新能源汽车工厂上班。

推动“雨露计划”落地,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山区的路难走,政策解释要耐心,手续办理要细致……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努力,再加上学校、妇联等多方力量的协同,让“雨露”与其他帮扶政策形成合力,精准滋养到每一棵需要的禾苗。

从入学到就业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我们不仅要帮孩子把书读下来,还要帮他们找到好工作。”这是“雨露计划”不同于其他教育帮扶的核心。“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于2022年6月正式启动,是原“雨露计划”的升级版,通过全链条帮扶提升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

在“雨露计划+”的帮扶链条中,学校是技能培养的“第一课堂”。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配职场,多所职业院校都将“雨露计划”学生列为重点服务人群,紧扣就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实训教室里,“雨露计划”学生们正围着电脑处理企业真账,手里的发票、凭证都是当地中小企业提供的真实资料。“以前学生学会计只懂理论,对着真账就发懵,现在跟着老师一笔笔练,毕业后去企业做账一点都不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创业处副处长陈亚芳说,该校结合“雨露计划”学生的需求、性格进行专业推荐,并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订单班”,实习期间直接进入企业上岗并可以留岗任用,2024年学校“雨露计划”学生就业率达100%。

“保证‘雨露计划’学生有岗位实习、保证有一技之长,并且选择专业优先、推荐就业优先。”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老师林军告诉记者,学校把“企业课堂”搬进了校园,让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就拿酒店商务专业的‘雨露计划’学生来说,我们会推荐他们去合作多年的酒店实习,多数都可以留岗任用。2024年毕业的学生现在工资差不多有4000元。”林军说。

而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更是为“雨露计划”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17岁的许海燕就是在这里,从一个不敢当众发言的山村女孩,成长为电子商务比赛的金奖得主。“学校有电商实训课,老师从直播脚本撰写到产品讲解,一点点教我们。”许海燕说。

校园里的技能打磨,为“雨露计划”学生打下了职场基础;而人社部门的精准服务,则成了他们从校园走向职场的“摆渡船”。

在百色市右江区人才服务中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正忙着给“雨露计划”毕业生打去“荐岗电话”。

“不是等学生来找,我们得主动出击。先对照学生的专业、就业意向从岗位库里筛,再一个个打电话沟通,简历要改、面试要练,全程陪着他们。”右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建拿起桌上的服务台账,指着“1131”服务清单解释:1次就业指导、1次政策宣讲、3次岗位推荐、1次就业培训,这是规定动作,“但实际做得更多,比如区内国企每年都会留岗,就是要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工作。”数据为证,2024年右江区“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达96.24%。

同样在百色,乐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全周期服务”更显细致。副局长余亚燃点开电子台账,屏幕上清晰列着对毕业生的服务轨迹:“2次就业指导、5个精准岗位、1次技能培训,还得定期回访,有问题就再跟进。”不仅如此,县里还搭建了65个见习基地,让“雨露计划”学生能进对口岗位实习,大大提高留用机会。自2021年起,已有4000名乐业县“雨露计划”毕业生通过这样的帮扶找到工作。

而在海南,人社服务早已延伸到村寨角落。为了让偏远地区的“雨露计划”学生不错过就业机会,海南在全省多市县设立“就业驿站”,工作人员定期走村入户摸需求,再对接企业“按需输送”,把岗位送到家门口。

琼中县营根镇“就业驿站”里,站长钟琼雪正拿着模拟面试题,给学生刘弘作辅导。“这孩子一开始不愿来,我们跑了三趟才问出心里话——他性格内向,想找份交流少的工作。”钟琼雪笑着说,后来他们专门对接超市安保部门,为刘弘争取到看监控、做设备维护的岗位,“现在他对着面试题答得越来越顺,马上就能上岗了。”

“他社恐,我来当‘话痨’!”海南省定安县定城区就业驿站站长苏宁的爽朗,总能打破毕业生的拘谨。她最清楚,不少“雨露计划”学生因家庭条件不好有些自卑,“多坐下来聊两句,才能摸清他们真正的需求。”驿站会为每个人建“专属档案”,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学生自己投简历常石沉大海,苏宁就当“中间人”,直接对接企业沟通;学生缺技能,驿站就开免费培训课。2025年定安县有406名“雨露计划”毕业生,目前已有345人确定毕业去向,按照计划,10月底前实现100%就业目标。

除了“一对一”的精准服务,政策层面的“保驾护航”更让毕业生心里有底。

按规定,“雨露计划”毕业生毕业后两年内,仍能享受应届生就业政策:不仅能参加应届生专场招聘会,还能申领创业补贴等。2023年毕业的蔡梅,曾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犯愁,“我们回访时发现她的困扰,重新梳理需求后,帮她对接了定城区敬老院社工站的岗位,现在她成了一名社工,工作得很顺心。”苏宁说。

从校园里的技能打磨,到职场前的精准对接,再到就业后的持续护航,一张覆盖“学、训、业”的帮扶网,正为无数低收入家庭学子铺就成长之路。

“联盟”接入更多资源

从农业农村部门的政策摸排,到人社部门的就业帮扶,从教育部门的校园培育,再到妇联的“巾帼励志班”、残联的特殊扶持,“雨露计划”的帮扶网络里,随处可见各部门的身影。可如何让这些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避免政策“碎片化”,让帮扶更精准高效?

2025年6月20日,全国“雨露计划”职业发展联盟的成立,给出了答案——这个由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同指导支持的公益协作机制,像一座“桥梁”,将各部门、企业、学校紧密联接,为农村脱贫家庭及低收入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搭建起从“求学”到“就业”再到“职业发展”的完整通道。

联盟成立后,最直观的改变就是“信息不再堵”“资源能共享”。农业农村部门掌握的“雨露计划”学生名单,会第一时间同步给教育部门,方便学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人社部门的就业岗位库,会与联盟内的企业实时对接,确保岗位需求精准匹配学生技能;妇联、残联的特殊扶持政策,也能通过联盟快速触达需要的学生。而企业的加入,更让联盟的帮扶力量如虎添翼。

智联招聘作为联盟首批合作企业,专门为“雨露计划”学生打造了“就业绿色通道”。平台不仅筛选出适合学生的岗位,还提供免费的简历优化、面试辅导服务。“我们会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实习经历,为他们精准推荐岗位,避免学生在海量招聘信息里‘大海捞针’。”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介绍。

京东则用“技能培养+岗位输送”的双轮驱动,为职校生搭起了一座无缝衔接的桥梁。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中心联合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起“雨露计划+”产教融合实践基地项目,把真实的企业场景搬进职校校园,让“校中厂”里的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未来就业的“预演”。

目前,这个融合了职教资源与企业生态的创新项目,已在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启动试点,年内将覆盖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能供应链等紧缺技能领域,预计为行业输送数千名“毕业即能上岗”的技术人才。“我们要打破校企合作‘表面化’的壁垒,让学生在校就能摸到产业前沿的脉搏。”京东“雨露计划”项目负责人说,基地会把京东的真实业务项目、岗位技能标准搬进课堂,“等学生毕业时,就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无缝衔接’。”

项目一期从全国遴选了15所高校。中华职教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实践基地是“雨露计划+”升级的关键一步。校企一起开发课程标准、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享实训资源,目的就是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样板。

未来,项目的版图还将继续扩大:计划2026年前在全国建成20个省级示范基地,开发50门企业定制化课程,让上万名学生参与实战训练。

联盟的协作力量,最终都化作了学生们脸上的笑容,化作了他们眼里对未来的期盼。

许海燕现在会抽出时间学习直播技巧,期盼着毕业后能进入电商行业;陆美利站在小学的操场上,期盼着传授孩子们更多体育技能;王发杰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期盼着毕业后能找一份稳定的技术工作,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

这些看似平凡的期盼,背后是“雨露计划”日复一日的托举。而“雨露计划”的故事,也会继续书写下去,托举起更多农村低收入家庭孩子的闪闪未来。(农民日报全媒体 记者 唐旭 邓卫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