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经济作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渝农发〔2021〕135号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村委,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万盛经开区农林局,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农业经济作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23日
重庆市农业经济作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
目录
第二节存在问题
第二章 机遇挑战
第一节发展机遇
第二节面临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二〇二五年发展目标
第四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四章 区域布局
第一节全国优质柑橘产业带
第二节“巫山脆李”优势产业带
第三节全国早市名优茶产业带
第四节道地优势明显的中药材产业带
第五节丘陵山区特色水果优势区
第六节巩固提升保供和加工蔬菜产业基地
第五章 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第二节强化政策扶持
第三节强化科技支撑
第四节强化主体培育
第五节强化社会服务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经济作物绿色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已具规模。“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达到历史高点,总面积2278.5万亩、总产量2795.9万吨、种植业产值1046.3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2.8%、21.6%、56.4%。蔬菜保供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三带三级”的产业布局,年蔬菜产量突破2000万吨,标准化蔬菜基地面积222万亩。榨菜、调味品等产业特色突出、链条不断延伸。果茶生产快速增长,新发展果茶面积185.6万亩,达到837.4万亩,增长28.5%。柑橘形成全国最大的容器苗生产基地;李产业规模达到136.3万亩,跃居全国第三,增长1.89倍;茶叶面积98.2万亩,增长37.8%,产值倍增。中药材生产稳中有进,新发展中药材12.7万亩,规模达到283.1万亩,增长4.7%。
结构持续优化。柑橘(柠檬)、榨菜、特色水果、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规模1455.3万亩,农业经济作物总面积比例由59.9%上升到63.9%。榨菜、调味品地方优势特色蔬菜面积达到334.8万亩,占蔬菜比重提升至28.9%。以柑橘、李等为主的原生优势水果种类产业集中度增强,柑橘早、中、晚熟品种结构由2015年的24:38:38调至2020年的27:25:48,脆李自主选育出金翠李、粉黛脆李等晚熟品种7个,并进行大面积推广,晚熟脆李栽培面积比例提升至17.5%,鲜果供应期延长至10月。茶叶形成以绿茶为主,红茶、沱茶、茉莉花茶全面恢复、开发生产发展态势,无性系良种面积提高至66.1%,重点区县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70.3%。道地药材规模效应基本形成,十万亩以上种植规模道地药材8个,产值上亿元药材20个。
扶贫成效凸显。高山蔬菜、柑橘、脆李、茶叶、中药材等产业70%以上分布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是脱贫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帮助48万建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奉节县贫困群众种植脐橙面积达到4.07万亩,直接带动贫困户8500多户、2万余人实现稳定脱贫;巫山、巫溪、开州、万州等区县脆李产业覆盖建卡贫困户3.2万户,直接带动10万多人脱贫。
科技支撑加强。全市自主选育出“艳椒”辣椒、无籽沃柑、巫山脆李等具有影响力新品种50余个,累计在全国推广300余万亩,晚熟柑橘新品种引领全国晚熟柑橘产业发展。多个经作园区获得“国家级”称号,柠檬产业集群获得首批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支持,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北碚区、江津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柑橘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市建立蔬菜、调味品、榨菜、特色水果、茶叶、中药材等6个经作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通过多领域多学科跨界融合,创新集成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在晚熟柑橘枯水落果、生态农业、菜姜抗姜瘟、脆李新品种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荣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4项,支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品牌创建给力、市场营销活跃。涪陵榨菜多年保持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位,奉节脐橙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橙类品牌第一位,巫山脆李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李类品牌第一,萝卜、榨菜、柑橘、柠檬、茶叶等优势经作产品走出国门,效益得以提升。市级层面集中打造“三峡柑橘”品牌、搭建重庆茶叶展示展销平台、开展“巴味渝珍杯”“三峡杯”等经作评优活动,带动了柑橘、脆李、茶叶等产业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产业效益不高。受限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品种不适宜、管护水平不高,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集聚效应不明显,产地零碎,新优技术覆盖不足,种植效益低;水果品种选择、区域布局不尽合理,不适宜采摘的梅雨季成熟的果品还有相当数量,造成6月至7月初成熟的杨梅、葡萄、低海拔区域的脆李等伏淡季水果早期落果、裂果严重,品质单产低下;茶叶夏秋季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茶叶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低;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大,处于传统栽培模式,技术落后,中药工业与中药农业长效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种植风险较高。
绿色发展有差距。蔬菜、柑橘等化肥农药减施技术与农民传统施肥用药观念冲突,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推广覆盖率有待提高;柑橘疫病防控安全形势严峻,果农乱引乱调苗木、多元化途径接穗,造成我市检疫性病害频发。同时,螺、蛞蝓、柠檬黄脉病、猕猴桃溃疡病等果树新发病虫害迅速蔓延。
产业链条不长。蔬菜产业链下游环节能力仍较薄弱,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上市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产后附加值不高,配套冷链设施相对缺乏,贮藏能力严重不足;水果商品化处理率不足10%,相比发达国家和产业强省还存在较大差距。柑橘年加工原料果占总产量约1%,深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脆李冷链设施不足,全市无一家标准化分级包装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板凸显;茶叶的夏秋茶利用率仅38%,茶鲜叶、茶花等亟待深加工延伸;渝产道地药材不能满足在渝中药企业原料需求,当地饮片、中成药等药企多采购外地中药材,对产业带动作用乏力;经作产业休闲观光区域之间和产业间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机制创新不够。因各地碎片化、模式化、传统化推进晚熟柑橘,目前产业优势逐渐被广西、四川超越,退至全国第三。经营规模“过大”“过小”现象严重,一家一户难以与大市场有效衔接,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的业主经营风险大,给社会和基层政府带来较大不确定性。脱贫攻坚时期新改建的农业经济作物基地,“十四五”期间陆续进入投产见效期,存在较大的技术、市场和资金流动风险,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第二章机遇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当前,经作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主要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作产业直接承担农产品保供、农民致富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任,是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载体。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地共属蔬菜、柑橘、柠檬、茶叶、中药材等国家优势区,未来抱团发展有广泛的合作空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将给予重庆更多机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经作产业作为农业对外进出口排头兵作用;我市深入推进“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将更有利于特色产业向优势区集聚。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人群增大,对蔬菜、果品、茶叶、中药材的优质性、健康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进入消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科技创新应用的加持。我市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现代经作产业发展,未来5G技术、智能装备等一批新技术不断涌现,将引发经作产业发展产生新的变革。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同时,经作产业发展面临系列挑战。主要是:低质产品全国性产能相对过剩。我国人均水果占有量几乎是世界人均水果消费量的3倍,大部分属于低端水果;茶叶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93万吨,而国内茶叶消费总量220万吨,出口34.9万吨左右,产能过剩凸显。发展区域受限。我市立地条件较差,可发展区域不多,加之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规模扩张已严重受限。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逆全球化潮流加剧,地方保护主义扩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我市经作产品“走出去”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挑战。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一区两群”规划发展空间布局,坚持“稳面积、强产能、优结构、提品质、活机制、拓市场”的内涵式发展,在农业经济作物的公益性、生态效应上狠下功夫、做实文章,实现经作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为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公益性、生态效应。经作产业面向国计民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保供、增绿、生态修复、大健康齐发力,注入科技创新力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提质增效。走内涵式发展路径,新增区域不与粮争地,适时退出布局不合理、低产低效园地,实施经作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集中力量提高单产和品质,向现有产业规模要效益。
——坚持调优结构。深入挖掘产业内生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优势区域布局,提升优势区产业集中度,合理搭配品种熟期结构,规避常年不利天气影响,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
——坚持三产融合。提升产后冷藏与商品化处理初加工能力,突破产品关键精深加工技术,扩大精深加工规模,建设智能化田间批发市场和现代化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电子商务,差异化发展与经作产业配套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坚持机制创新。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统筹能力,推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以重庆市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主体,构建“产学研推”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多样的利益联接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形成“兜底网”。
第三节 二〇二五年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经作产业以蔬菜、柑橘、特色水果、茶叶、中药材为主,发展目标主要为“稳面积,调结构,增效益,重绿色”。
——稳面积。全市经作产业面积稳步发展至2240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15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72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70万亩,效益较差的经作产业适时从耕地上退出。
——调结构。蔬菜按照“调减大宗菜,增种错季菜,补充特色菜”的思路进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榨菜、芥菜、高山蔬菜、食用菌和调味品比例。水果主要发展柑橘、脆李产业,柑橘重点发展早、晚熟品种,力争早、中、晚熟比例调优至35:15:50,脆李重点发展晚熟品种,晚熟比例提升至20%以上。茶叶在绿茶中扩大大宗名优绿茶占比,提高夏秋茶综合利用率。中药材重点打造“渝十味”道地药材,建成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标准化基地30个以上。
——增效益。全市经作种植业产值突破1260亿元。水果、茶叶、中药材单产分别提高至903公斤、50公斤、370公斤,分别提高10.7%、14.2%、9.4%,示范标准园单产效益达到全国发达省份水平。
——重绿色。蔬果农残检测合格率总体超过97%,“三品一标”规模占25%以上,全市水果采后分级、包装处理和冷链贮运率提高到50%。全域打造欧标茶园,实现茶叶绿色食品标准。构建食用菌生态栽培模式,打造食用菌循环农业示范园。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市农业经济作物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程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更加有力,晚熟柑橘、脆李、榨菜、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等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助农增收和振兴乡村效果显著提高。
专栏1 重庆市农业经济作物发展“十四五”指标
类别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增幅(%) |
指标属性 |
合计 |
面积 |
万亩 |
2278.5 |
2240 |
-1.7 |
预期 |
总产量 |
万吨 |
2795.9 |
2855 |
1.9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1046.3 |
1260 |
19.5 |
预期 | |
蔬菜 |
种植面积 |
万亩 |
1158 |
1150 |
-0.7 |
预期 |
总产量 |
万吨 |
2093 |
2100 |
0.3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615 |
680 |
10.6 |
预期 | |
其中: 1.榨菜 |
种植面积 |
万亩 |
185.8 |
190 |
2.2 |
预期 |
产量 |
万吨 |
337 |
345 |
2.3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40.4 |
41.4 |
2.3 |
预期 | |
2.调味品 |
种植面积 |
万亩 |
149 |
200 |
34.2 |
预期 |
产量 |
万吨 |
121 |
213 |
76.0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74 |
80 |
8.1 |
预期 | |
水果 |
种植面积 |
万亩 |
739.2 |
720 |
-2.6 |
预期 |
总产量 |
万吨 |
602.7 |
650 |
7.8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302.2 |
410 |
35.7 |
预期 | |
其中:1.柑橘(柠檬) |
种植面积 |
万亩 |
372.3 |
380 |
2.1 |
预期 |
产量 |
万吨 |
358.2 |
380 |
6.1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170.5 |
230 |
34.9 |
预期 | |
2.特色水果 |
种植面积 |
万亩 |
327.9 |
300 |
-8.5 |
预期 |
产量 |
万吨 |
181.9 |
210 |
15.4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118 |
160 |
35.6 |
预期 | |
茶叶 |
种植面积 |
万亩 |
98.2 |
100 |
1.8 |
预期 |
总产量 |
万吨 |
4.3 |
5 |
16.3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37.5 |
50 |
33.3 |
预期 | |
中药材 |
种植面积 |
万亩 |
283.1 |
270 |
-4.6 |
预期 |
总产量 |
万吨 |
95.9 |
100 |
4.3 |
预期 | |
种植业产值 |
亿元 |
91.6 |
120 |
31.0 |
预期 |
第四章区域布局
全市建成“四带二基地”,即:全国优质柑橘产业带、“巫山脆李”优势产业带、全国特早名优茶产业带、道地优势明显的中药材产业带;丘陵山地伏淡季特色水果基地;巩固提升保供和加工蔬菜产业基地。
第一节 全国优质柑橘产业带
重点打造奉节脐橙优势产区、优质杂柑优势产区、血橙优势产区、地方名柚优势产区、柠檬产业集群和橙(柚)汁加工产业集群等“四产区、两集群”。对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合力打造国家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和安岳、潼南柠檬产区。
奉节脐橙主产区。以奉节、云阳、巫山等区县为中心,规模85万亩,辐射开州区彭溪河沿岸乡镇,打造三峡库区脐橙产业带,建成早、中、晚熟配套的奉节脐橙品牌种植区。
优质杂柑主产区。在四川盆地北纬30度沿线和三峡库区,包括巫山、开州、梁平、垫江、忠县、长寿、渝北、合川、璧山、铜梁、荣昌等区县,规模80万亩,重点建设以“红美人”、大雅“耙耙柑”为代表的早中晚熟日系杂柑主产区;在长江河谷低海拔区域,包括涪陵以西和綦江等长江及綦河沿岸区县,重点建设以沃柑、W·默科特等为主的欧美系杂柑主产区。
血橙主产区。重点在北纬30度沿线地区大力发展“玫瑰香橙”“长寿血脐”“海棠香橙”等塔罗科血橙,规模40万亩,发展区域包括万州、忠县、垫江、长寿、渝北、璧山、荣昌等区县。
地方名柚主产区。在梁平、垫江、长寿、丰都、巴南等区县,规模60万亩,巩固梁平柚、长寿沙田柚、垫江晚柚、巴南五布柚、丰都红心柚等名柚基地,调减非主产区滞销杂柚,适度发展垫江晚白柚,拉长柚成熟上市期,提升效益。
柠檬产业集群。对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打造潼南和安岳为中心的中国柠檬优势产区,大力推进柠檬油、柠檬汁、柠檬果胶和功能成分等精深加工和衍生品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以潼南—安岳为中心的我国优势柠檬产业带。
橙(柚)汁加工产业集群。以忠县“派森百”“鲜果集”和开州“森美”三大橙汁加工厂为核心,协同梁平“有陈意”柚汁,配套不同熟期原料生产基地,建成以“NFC”橙汁为主,浓缩汁、橙(柚)汁饮料、功能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和皮渣饲料、肥料等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形成忠县—开州橙汁加工产业带。
第二节 “巫山脆李”优势产业带
将巫山脆李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脆李第一品牌,以巫山为中心,包括巫溪、奉节、云阳、开州、万州等区县,发展规模85万亩,新发展主要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熟的巫山脆李、巫溪青脆李、万州分水李、粉黛脆李、金翠李等晚熟品种为主。
第三节 全国早市名优茶产业带
以永川、秀山、南川为重点,荣昌、万州、巴南、江津、酉阳、武隆、城口等区县协同,建设重庆早市名优绿茶主产区、三峡库区生态茶主产区、重庆大宗绿红茶原料基地,调优茶品类结构,提高夏秋茶综合利用率,复兴“重庆沱茶”,对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合力打造全国早市名优茶产业带。
第四节 道地优势明显的中药材产业带
围绕打造“渝十味”道地药材产业带,重点建设都市丘陵区现代道地药材产业带、三峡库区绿色道地药材产业带和武陵山区大品种道地药材产业带。
都市丘陵区现代道地药材产业带。以涪陵、南川、潼南等区县为主,主要发展枳壳、黄精等道地药材,适度发展金荞麦、紫苏、前胡、石斛、灵芝等。
三峡库区绿色道地药材产业带。以巫山、巫溪、云阳、万州、开州、奉节、城口等区县为主,主要发展川党参、黄连、独活、药用大黄、佛手、巫山淫羊藿等道地药材,适度发展川牛膝、天麻、黄柏、川贝母、厚朴、桔梗、木香等。
武陵山区大品种道地药材产业带。以石柱、秀山、酉阳等区县为主,主要发展山银花(灰毡毛忍冬)、黄连、青蒿、佛手、黄精等道地药材,适度发展黄柏、金荞麦、百合、紫苏等,少部中山区域可发展玄参、白术等。
第五节 丘陵山地伏淡季特色水果基地
围绕永川、巴南、綦江、南川、涪陵、渝北等区县500米以上丘陵山区布局渝西南方早熟梨产区;以黔江为核心,在酉阳、秀山、石柱、万盛、南川、綦江等海拔600米以上中低山区布局渝东南猕猴桃产业;在城郊、景区和交通要道沿线,布局桃、梨、草莓、蓝莓、葡萄等伏淡季特色水果,打造农旅融合体验基地。以提质增效为主,缩减规模,规划面积170万亩。
第六节 巩固提升保供和加工蔬菜产业基地
(一)筑牢蔬菜保供体系
——重庆主城都市区蔬菜保供基地
主城都市区鲜食加工兼备蔬菜产业环。主要围绕重庆主城都市区消费需求,加强早春菜种植,适当种植速生蔬菜,稳定大宗时令蔬菜品种生产,增加特色叶类蔬菜和高档食用菌等产品供给,扩大新优品种种植,调整产出结构,丰富各季上市品种,切实提高均衡供给能力和产品上市率。稳定以潼南、铜梁、璧山、合川为重点的主城时令蔬菜保供产区基地72万亩;以涪陵、江津、合川、永川、大足、荣昌、綦江、长寿、南川等9个区为主的鲜食加工兼备蔬菜产区基地50万亩;以巴南、渝北、北碚、九龙坡、沙坪坝等为主的叶菜、设施蔬菜产区,基地16万亩。
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该产业带为主城都市区鲜食加工兼备蔬菜产业环的拓展区,重点发展结球甘蓝、花椰菜、莴笋、芹菜、芥菜、大白菜、萝卜、普通白菜、芥蓝、蒜苗等喜凉蔬菜。
绿色保供蔬菜工厂群。结合我市蔬菜基地普遍老化的现状,打破基地一定是土地的观念,有效利用整改退出的“大棚房”、村集体建设用地厂房及废旧农房等,在永川、渝北等主城都市区及“两群”有基础条件的区域,创建一批市级绿色保供蔬菜工厂群,以工业化的思路、智能化的手段,大力推行工厂化育苗和出菜。
高山蔬菜产业带。稳定以武陵山和秦巴山“两山”地区的区县为主,基地面积61万亩。
——区县城蔬菜保供基地
区域中心城市保供蔬菜基地。以万州、黔江作为“两群”区域中心城市蔬菜保供基地,面积11万亩(含高山蔬菜基地),其他自平衡区县基地61万亩(含高山蔬菜基地)。
(二)做强加工蔬菜产业带
——榨菜产业基地。围绕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的目标,重点规划青菜头种植基地,新建基地主要向渝东北、渝东南种植区域延伸,集中打造万亩级示范片和十万亩以上基地区县。主要布局在涪陵、万州、丰都、垫江、梁平、合川等区县,年播种面积190万亩,总产量345万吨,加工品产量超150万吨。
——调味品产业基地。
加工型辣椒布局在石柱、綦江、忠县、梁平、涪陵等区县海拔600-1000米重点区域,年种植面积50万亩;花椒布局在江津、酉阳、永川、璧山等区县,种植面积130万亩;生姜重点布局在“一区”地区,年种植面积20万亩。
(三)力推食用菌生产基地
——渝西地区高效食用菌工厂。重点布局永川区、万盛经开区、南川区等渝西地区,辐射璧山、涪陵、长寿等区县,建设年产能6000万袋(瓶)以上的全自动化制袋中心3个,建设智能化出菇房300间以上,瞄准全国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主推秀珍菇、鹿茸菇和灰树花等工厂化栽培品种;鼓励部分发展草菇、双孢蘑菇和姬松茸等草腐菌的工厂化生产转化废菌包,投建菌渣有机肥工厂,发展食用菌原材料作物种植和原材料加工厂,实现零排放的循环生产。
——渝东南地区羊肚菌基地。重点布局黔江区,辐射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丰都等区县,规模2万亩,建设年产能6000万袋(瓶)以上的全自动化菌种繁育中心2个,菌种外供周边省市;分类建设高、中、低海拔3种生产基地,延长鲜品供货期;在加工方面,重点抓速冻生产线、冷冻干燥生产线的建设,目标瞄准国际市场。
——渝东北特色食用菌基地。重点布局城口县,辐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等区县,建设年产能达6000万袋(瓶)以上的全自动化制袋中心3个,利用丘陵山地的立体气候,布局高、中、低海拔生产基地,主推夏季香菇、黑木耳和黑皮鸡枞菌等特色食用菌品种的设施化栽培,竹荪、大球盖菇和灰树花等品种的林下栽培,打造“一县一品”;在加工方面,重点抓食用菌即食产品、保健食品、多糖等精深加工,回收等外品等鲜销价值不高的产品。
第五章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以保供蔬菜、柑橘、榨菜、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为重点,立足地方特色优势,走内涵式发展路径,全产业链推动五大工程实施。
良种繁育做强工程。充分挖掘我市李、猕猴桃、特色中药材等地方优势资源,建设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种质资源圃,重点建设重庆市蔬菜种子应急储备库、全国南方李国家级种质资源圃。不断推出地方优良新品种,每年培育新品种5个以上。强化柑橘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扩大蔬菜、脆李、中药材等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培育规模化良种繁育场100个(其中国家级2个),建成世界最大的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武陵山、大巴山和金佛山食用菌野生资源监测点,建设大巴山野生食用菌保育区,加强野生资源的驯化,充分挖掘我市野生食用菌资源,形成自主知识产品品种。
专栏2 良种繁育做强工程
重庆市蔬菜种子应急储备库:建设全市蔬菜种子应急储备库1个,建筑物面积1500平方米。 国家柑橘区域性良种繁育中心:以国家级区域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北碚、江津为双核,着力打造服务全国的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培育规模柑橘良种繁育企业20家,国家级2个,市级18个,加快柑橘新品种培育,每年培育1到2个新品种。在巫山县建立国家级南方李种质资源圃,规模500亩。 |
提质增效绿色工程。按照“提地力、提单产、提品质、提科技、提效益”“五提”原则全面提升现有产业基地产能。“提地力”——重点实施蔬菜基地土壤酸化及连作障碍治理、果园生草及秸秆树盘覆盖、“畜—沼—经”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生产等工程。“提单产”——重点实施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改造、老果茶园品种更新、幼龄管护及整形修剪等工程。“提品质”——重点推广经作化肥农药“双减”、果树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提科技”——重点建设全市蔬菜全产业链信息化、柑橘大数据中心、数字化茶叶平台,围绕柑橘等果树,榨菜、萝卜和甘蓝等蔬菜,果用芸香科中药材和调味品,攻关山地作业全程机械化、智慧化。“提效益”——重点培育有效经营主体,推广机械化、轻简化、傻瓜化实用栽培技术,降低成本。
专栏3 提质增效绿色工程
菜地酸化及连作障碍治理:实施有机肥增施行动,研发和推广可持续的轮、套作以及适当的休耕模式,筛选研发包括有效物生物制剂使用等集成土壤修复技术。加强菜地酸化、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研究,攻克茄果类、瓜类等连作障碍,研推蔬菜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 蔬菜基地建设与改造:完善蔬菜生产基地道路运输路网,修建蓄水池、灌排渠系、提灌站,配备灌溉设备等。实施宜机化改造工程,安装大棚、温室、智能控制、物联网等设施设备,配备生产、加工、运销等适用机具。 优新技术研究应用示范推广:建设全国柑橘(柠檬)科技创新中心、柑橘生物安全研发中心和柑橘科技文化博物馆。实施提质增效行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到2025年,实现绿色栽培示范推广达200万亩,完善柑橘重要病虫害监测和检疫网络,建设常规监测点200个,建成特色水果新型示范基地500个面积10万亩。 标准茶园建设工程:建成标准化茶园5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茶园绿色管理技术,提高全市茶园鲜叶质量水平和安全标准。 数字化茶叶平台:建设茶叶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以及包含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内的茶叶信息交流中心,利用平台指导茶叶智能生产加工,建设茶叶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1个;结合智能分析和诊断技术,建立数字茶园核心示范基地1个;建立茶叶智能加工生产线1条;构建数字茶叶多源数据采集系统1-2个;数字茶叶数据融合技术方法体系1套;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2个;建立茶青、毛茶及茶叶综合交易市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和拓展线上线下及融合渠道,国际与国内等多种营销渠道。 |
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宜机化、智能化”“五化”原则,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集中。优化优势区域布局,因地制宜进行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与熟期结构调整,做强涪陵榨菜、三峡柑橘、巫山脆李、“渝十味”等品牌优势区。以加工为带动,推动初加工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标准化原料基地布局。推广“大基地、小单元、单品类、多主体、集群化”生产经营模式,增加高效经营主体数量,化解大企业系统风险。
专栏4 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涪陵中国酱腌菜产业高地:建设国家区域性茎瘤芥良种繁育基地,建成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中心9000平方米,榨菜加工园区建设(中国榨菜城)2000亩,建成青菜头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2万亩,配套冷链物流5290平方米、榨菜市场交易中心100亩、榨菜文化主题展示及旅游设施200亩。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实施“蔬菜种业硅谷”、山地蔬菜种业创新开发中心等建设工程,蔬菜基地改造提升工程,促进养殖场建设与现代蔬菜基地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种养循环发展,建设成渝地区优质蔬菜产业带。 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完成5万亩老果园宜机化改造。打造“五乡十里”红柚长廊田园综合体,建设2万吨/年原浆生产线1条,500吨果胶生产线1条,12吨(120万瓶、10毫升/瓶)/年柚子精油加工生产线1条,精油延伸产品60万瓶/年加工生产线1条,饲料生产3000吨/年加工生产线1条。 成渝双城经济圈优质柠檬产业集群:建设柠檬产业研究院、种质资源圃和基因库;建设国家柠檬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柠檬高标准种植基地15万亩;新建柠檬初加工基地20个,配套冻库和分选线;建设集柠檬集中冷冻冷藏、集中加工包装、集中销售结算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打造柠檬产业集群知名品牌1-2个;建立国际柠檬交易中心;建设西部科技柠檬小镇;建设柠檬果胶及果汁精深加工生产线。 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建设中药材资源圃及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和民族药材特色示范基地,实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程,开展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中试及应用,建设全国中药材交易中心,共同打造道地药材品牌,打造集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制药、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现代化物流和药商培育于一体的现代化西部药都。 |
产业链补短板工程。实施“千库百线”采后初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即新建菜果茶药预贮预冷库、保鲜库等1000座,新建蔬菜净菜加工及筛选分级线、水果商品化处理线、茶叶自动化清洁加工线、产业配套物资生产线等100条。实施产地交易市场智能升级工程,继续在重点优势区域建设产地交易市场100个,提高大数据技术在果品流通中的应用,全市建立田间智能批发市场20个,构建全市营销大数据库和溯源体系。实施打造“六大”加工产业集群工程,以大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产业精深加工为方向,全力建设调味品加工产业集群、榨菜加工产业集群、柑橘加工产业集群、柠檬加工产业集群、精制茶加工产业集群、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
专栏5 产业链补短板工程
蔬菜全产业链信息化:规范蔬菜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通蔬菜生产、流通、零售全产业信息链条。在重点区域蔬菜基地建设产地交易市场,支持主产区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配好产地预冷处理及冷藏运输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投入品销售网点;鼓励产销主体在城镇社区设立直销店、开展直接配送和电子商务。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重点培育3-5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提升重庆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水平。 茶叶清洁化加工示范线:研究形成清洁化、标准化工艺流程及作业参数,建立远程工艺数据监测控制系统等,并在全市产茶区县推广应用。 |
品牌整合工程。打造一批市级经作公用品牌。
——三峡柑橘。依托重庆柑橘产业协会,注册和管理“三峡柑橘”品牌;持续开展“三峡杯”优质柑橘评选活动,推介各地优质柑橘产品;组建三峡柑橘集团,匠心打造“三峡柑橘”品牌;实施“1+N”模式,打造“三峡柑橘”公用品牌,区县因地制宜打造“三峡柑橘·奉节脐橙”、“三峡柑橘·玫瑰香橙”、“三峡柑橘·巫山恋橙”、“三峡柑橘·开县春橙”“三峡柑橘·忠县忠橙”等N个子品牌,调动区县品牌建设积极性。
——巫山脆李。以巫山为核心,跨区域整合巫溪、万州、开州、奉节、云阳等地区优势脆李产品,将巫山脆李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脆李第一品牌。
——“渝十味”。创建“渝十味”中药材公用品牌1个,引导中药材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加强GAP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提升重庆道地中药材产量和质量。
——整合茶品牌。分茶类打造市级茶叶公用品牌,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12家。
专栏6 品牌整合工程
大宗水果市场品牌培育:创建“三峡柑橘”国家知名品牌。集中整体打造“奉节脐橙”“万州玫瑰香橙”“开州春橙”“巫山脆李”“涪陵龙眼”等区域特色公共品牌。到2025年,打造跨区域公用品牌6个。 “渝十味”标准示范园建设:根据“渝十味”确定的中药材类别,创建一批标准示范园。 |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把蔬菜产业发展工作纳入专项督查范围或引入第三方评估,形成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四川、成都产业部门交流合作,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共同申请国家支持和重大项目落地。围绕蔬菜、水果、茶叶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建立工作专班,定期会商调度,与林业、水利、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配合,出台产业政策,加大产业项目投入。各产业重点区县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强化政策扶持
加强蔬菜基地保护,实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将新建基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使其成为永久性蔬菜基地。整合各部门及区县资金和力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认真推进实施柑橘等种苗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加大种苗生产经营规范化管理程度。加大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现有政府类投资基金对经作产业项目倾斜力度。
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新品种由选育成功到推广的进程,加速占领市场,发挥先发优势。积极发挥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作用,围绕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创新。创新集成一批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先进智能的优秀技术成果,大面积推广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水肥(药)一体、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一批先进实用新型技术。支持区县主动加强与市内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对接,争取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各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要主动与区县对接,在区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节 强化主体培育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集约化、组织化发展经作产业。坚持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区域布局、特色发展的原则,集约化发展经作产业。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其成为经作产业发展的主体。同时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对接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合作经济组织对接市场的能力。
第五节 强化社会服务
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日趋严重,“谁来种地”难题更加凸显。“十四五”时期,支持组建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为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各种市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实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使农民轻松种地,放心种地,使种地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轻松的事业,回流部分热爱农业农村有识之士,从事农业,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