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乡村振兴这一年,基层干部怎么看?

--

日期: 2024-01-0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我们动员县、乡、村各级干部,成立了由各包乡处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组,逐村逐户宣传稳粮稳豆政策,帮助农户一笔一笔算好“经济账”;

我们看到乡、村两级干部的精力用在填表迎检上更少了,用在发展产业上和推进乡村振兴上更多了;

我们看到乡村的人气越来越旺,特别是节假日时,在村里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车牌,各个景点游人如织,村民们精气神都很足。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诗麟 赵宇恒

刚刚过去的2023年,你过得怎么样?有哪些感悟和收获?对2024年有何期待与规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那奔忙在乡土大地的基层干部,对此如何作答?他们眼中的乡村,这一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期对话邀请到徐雅斌、徐勃、马银萍、陈东海四位基层干部,他们有的来自国家大豆制种大县(市),有的来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的来自以茶为媒沟通两岸的特色小镇。今天,我们将通过他们的讲述,回望乡村振兴这一年,展望新一年。

“有的时候做比说重要,可能开始时磨破了嘴皮子也劝不动的事,先做给农民看,让农民看到对他是有利的,自然就会认同了”

主持人:2023年您所在地方在三农工作上有哪些新亮点?您发现了哪些乡村新变化?

徐勃:2023年对贵州省榕江县是特别的一年。“村超”在全国范围“火爆”出圈,对县域经济发展、三农发展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我们抢抓机遇,推进“精品果蔬·两茶一药”主导产业逐步实现品牌化、精品化,还引进了青岛佰福得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取企业,新注册落地了贵州安美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让三农工作的开展有了抓手。另一方面,我们围绕“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等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媒体电商产业,培育了2200余个本地网络直播团队和1.2万个新媒体账号,助力黔货出山。

徐雅斌:作为国家大豆制种大县(市),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聚焦大豆产业全面振兴、大豆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全力打造中国大豆种业“硅谷”。

目前,我们的大豆良种繁育面积已经达到162万亩,占黑龙江省繁育面积的40%以上,成功吸引15家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年加工能力达到52万吨、仓储能力达到43万吨,拥有大豆自主知识产权品种169个,年加工销售春大豆种子15万吨以上,占全省用种量的40%、全国用种量的20%,大豆种业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

马银萍:2023年我们村种粮的事情值得讲一讲。甘肃省镇原县席沟圈村有8000多亩地,过去一直种麦子,2023年有1200亩地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大豆和玉米的总产量来算,这1200亩地是比往年增产的,带来的增收每亩能有三四百元。此外每亩地还有四五百元左右的补贴,会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民。这也让我们村发生了一个新变化,有村民主动找村干部,希望来年也能参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而往年这都需要我们一对一讲政策、提前做工作。

陈东海:得益于闽台农业交流合作起步早、基础好,福建省永福镇已成为大陆规模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还是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2023年,第一届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在漳平市成功举办,大会上签约了两岸农业合作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额58亿元,涉及台湾名优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三产融合等领域,对西山村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有很大帮助。

在我看来,过去一年乡村最大的变化是人气越来越旺。特别是节假日时,在村里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车牌,各个景点游人如织,村民们精气神都很足。

主持人:过去这一年,您对哪一项工作印象最深刻?有哪些心得体会?

徐雅斌:过去一年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稳粮稳豆工作。2023年3月,按照国家部署要求,五大连池市承担大豆种植任务314.35万亩,但由于上一年市属耕地中大豆播种面积已经占到总面积的85%,且大豆价格走低,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存在一定挑战,落实工作难度也比较大。

为全力做好这项工作,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没有丝毫松懈,紧锣密鼓地部署行动起来,迅速成立了稳粮稳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10余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我们还动员县、乡、村各级干部,成立了由各包乡处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组,逐村逐户宣传稳粮稳豆政策,帮助农户一笔一笔算好“经济账”。对参与的农户,我们还协调了大豆种企与农户签订订单,约定以每斤高出市场价0.05-0.1元的价格对收获大豆进行回收,确保农民种粮有收益。经过不懈努力,五大连池市2023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314.63万亩,圆满完成了稳粮稳豆任务。

徐勃:从挑战来看,榕江县存在农业产业链条短、深加工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面对困难,我们迎难而上、主动改变,引入电商直播业态,让县里的百香果和很多农特产品都不愁卖了。我们还搭建了“榕易卖”分销平台,推广销售榕江百香果、罗汉果等150余款“榕”字牌产品。其中黄金百香果价格从过去的每斤六七元到现在每斤35元,在市场上也是供不应求。

马银萍:我印象最深的是白塬村修路的事。白塬村是席沟圈村的一个自然村,原来进村的路是砂石路,过车不方便,去年就计划对这条路进行硬化。有一户村民的宅院在路边,开始他很担心修路会影响自己,不管我们怎么做工作都不肯松口。我们只好先修其他路段,一边干一边继续做工作,后来路快修到他们家的时候,他发现对他并没有直接影响,反而还有益,结果不用我们再做什么,这条路也就顺顺当当地修下去了。

其实,我们平时做工作,群众不理解是常有的事。摆事实讲道理当然有必要,但有的时候做比说重要,可能开始时磨破了嘴皮子也劝不动的事,先做给农民看,让农民看到对他是有利的,自然就会认同了。事实证明,只要是符合群众利益的事情,群众最终都会理解的。

建议加强对督查检查、调查研究等工作的统筹,明确要求“少开会开短会,发短文严发文,少检查多帮忙,严督查重实绩,严报表多实干”,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主持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靠人才。乡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徐勃:乡村既需要专业领域人才,比如农业科技人才、乡村规划师等;又要有“土专家”“田秀才”、乡贤能人等地方特色人才。为了做好引才留才工作,榕江县实施了县域聚才行动,引进梅晓鹏、由守义、韩乔生等235名文化学者和专家名人担任乡村振兴、足球事业发展顾问,还聘请了歌唱组合水木年华成员、香港足球明星队、范志毅、贺炜等217名知名人士担任名誉村长、乡村振兴大使、文旅推广大使。

关于留住人才,我有几点心得。一是坚持用事业留人,让各类人才有发挥自身才能和实现价值的平台及机会。还要有实打实的待遇保障和畅通的发展空间,让人才看到诚意和希望。二是增进感情留人。我们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走访优秀人才,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做人才的知心朋友。三是给予荣誉留人,通过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在乡村营造人人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陈东海: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乡村必须跟得上时代步伐,数字化人才不可或缺。

如何吸引并留下这些人才,关键还是在那句话: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搭建好人才发展平台、留好人才工作岗位,吸引他们走进乡村。除了给予基本的尊重爱护、足够的福利待遇以外,更重要的是让人才有合适的位置,可以人尽其才。

徐雅斌:发挥农民参与乡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首先,要从宣传教育做起,通过包乡干部深入基层讲党课、“炕头宣讲”等方式,用农民听得懂的“农言农语”,让他们了解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要求,唤起他们身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要拓宽致富渠道,为农民不懈耕耘增信心。我们重点做了强化联农带农这件事,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同种养大户签订购销协议,提供贷款担保、技术培训和保底回收等相关服务,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收益。第三,要面向农民开展培训指导,为农民积极干事蓄势能。在这方面,我们通过“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培训,帮助提高农民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主持人: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调研是否解决了您和村民最关切的问题?您认为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还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

陈东海: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多年来“四下基层”的理念和要求已经扎根福建人民心中,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去年,有许多部门曾到西山村调研,发现并帮助解决村里百姓的问题。举个例子,过去村里的小学附近没有挡雨棚,刮风下雨天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很不方便。有部门领导在调研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协助我们在学校门口规划建设了挡雨棚,供学生家长使用。还有一次,有领导在调研中发现村里有的道路条件很差,还有几段机耕道仍是土石路,村民在运输肥料、苗木的时候只能用小型三轮车分多次运载,两方会车的时候,还得倒退到相对空旷的地带,不方便还存在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后,领导很快协调有关部门分析机耕道拓宽硬化的可行性,并协调资金、人员,把道路拓宽、硬化,给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徐勃:2023年以来,上级领导各部门积极深入榕江县开展调查研究,在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村超”举办期间,国家铁路局有关领导来县里调研,帮助我们将停靠榕江站的动车从22趟增加至40趟,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也为全国各地游客来榕江观看赛事提供了便利。

从接待调研的角度来说,我建议调查研究多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开展,有利于了解到更客观真实的情况和问题,帮助推动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也可以减少基层接待调研的工作负担,切实为基层减负。

马银萍:我经常跟随调研组去其他地方调研,个人的感受是,调研还是要多去实地走一走,和当地群众仔细聊一聊,多观察、多倾听,才能解决真问题。其实做村里的工作也是一样,与坐在办公室相比,我更喜欢去各个自然村里转一转,去和村民“闲聊”,聊得多了,就会发现“闲聊”其实一点都不“闲”,聊来聊去聊到最后,都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强调,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央层面多次对基层减负作出明确部署。这一年来您对此有何感受?作为基层干部,您对此还有哪些建议?

徐勃:2023年榕江县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有创新,比如,检查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没有过去那么频繁地安排检查,并树立了“注重实绩”的工作导向。我们看到乡、村两级干部的精力用在填表迎检上更少了,用在发展产业上和推进乡村振兴上更多了。

关于为基层干部减负,我认为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动。建议加强对督查检查、调查研究等工作的统筹,明确要求“少开会开短会,发短文严发文,少检查多帮忙,严督查重实绩,严报表多实干”,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马银萍:其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这几年一直都在做,不过对席沟圈村来说,2023年确实有一个很直观的变化:村里挂的牌子少了不少。以前村委会门口最多挂过20多个牌子,各个职能部门都要求对口挂牌。牌子看着是挂了一墙,但其实很多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有些牌子挂上后,还会经常被要求填表格或者提供材料。2023年县里整顿精简之后,席沟圈村只留下了4块牌子,分别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的牌子,都是和村子发展密切相关的。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现在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群众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村里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但村干部还是过去那些人,人员数量没啥变化,其实无形中增加了大家的工作压力。以席沟圈村为例,整个行政村有4000多名村民,但只有5个村干部,什么都要干、什么都要管。如果能按照村庄规模,对村干部队伍有相应的调整,我想会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村民多元化需求和村庄发展需求。

让农民增收致富就是最大的实事。2024年,期待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能有更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主持人: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提出,从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入手,谋划推动几件普及普惠、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关键要事。您认为接下来要如何抓好办成这些实事要事?

徐雅斌:两场会议召开后,五大连池市结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和农民迫切需要的问题谋划了三件事。一是强化农村环境整治,紧紧围绕“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农民群众对乡村好环境可感可及。二是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出台2024年农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畜禽养殖、林下种养、菜园经济等,实实在在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三是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完善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大力推进星级文明示范户和最美庭院评比,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符合各自民情、涵盖群众诉求的村规民约。

徐勃:让农民增收致富就是最大的实事。目前榕江县聚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做了一系列安排。比如持续推进新媒体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短视频、直播电商、线上营销等核心业务,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助力农产品销售的同时有效实现助农增收。今年我们还将开展直播课程免费培训,将非遗传承人、留守妇女、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吸纳成为“村寨代言人”,让他们能学习到知识技能,提高就业增收能力。

主持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您有什么新期待?有哪些目标?

徐雅斌:2024年,我期待国家能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能有更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关于今年的目标和规划,我们一是要立足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的县情,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开展大豆种源技术攻关,不断强化种业发展技术支撑。二是从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入手,以“六清一修一改一建”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三是在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徐勃:今年我们会持续抓住“村超”出圈机遇,利用好“榕易谈”“院坝协商”等线上平台,开展文明创建、移风易俗、家风建设等基层治理工作,构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另外,我们会集中力量策划举办好2024年第二届“村超”联赛、全国女子足球友谊赛、全国青少年足球友谊赛、首届“一带一路”“村超”友谊赛等赛事,让全国人民看到榕江县的乡村文化新面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马银萍:新的一年,我期待能对村组道路等各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居住人口比较密集的村庄,如果能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在村里工作生活会更方便,也有利于乡村更好地留住人。

开年有个好消息,今年1月3日,横穿镇原县的平(平凉)庆(庆阳)铁路开工建设,期待这条新线路能给席沟圈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陈东海:今年我们将探索发展“茶叶、花卉、研学、康养”相结合的农旅融合新业态;计划依托“台品樱花茶园”“永福花卉中心”“龙车农业公园”“台湾特色街区”等文旅资源,培育打造特色研学旅游路线,提升改造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乡村经济长效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在四位基层干部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2023年中国乡村的缩影:粮食生产克服多重不利因素,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村超”火爆出圈,掀起全国乡村文化热潮;农民生活越过越红火,广袤乡村焕发蓬勃生机。新的一年已经开启,2024年,我们期待更多基层干部有所为、有所成,在乡土大地上浇灌出更加鲜艳的花朵!感谢四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