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结合”看横峰
--









好客王家,三生有幸。这样的家文化,源于管与放的结合。当地在管好方向“让好客王家更有家园味”的同时,放手让乡亲们自己去打造“三生”空间:让生产有“王家菜园”,生活有“亲子家园”,生态有“绿色果园”。
一块块闲置已久的旧废园,聚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柚园。漫步在姚家乡苏家塘自然村,你可以领略从村庄空置地转变成丰收产业地的家丰景。
这样的家丰景,源于硬与软的结合。当地善用大数据硬核科技建设了宅基地管理新平台,巧用村规民约等软性思维打开了自治管理新空间。
一段段废弃的铁路路基,嬗变成一个主题游乐园“火车小镇”。畅游在司铺乡刘家村,你可以欣赏到浪漫火车小镇焕发的家风情。
这只是横峰县推进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盘活闲置资源的几个缩影。几个缩影的背后,展现着横峰县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中的积极担当和有益探索。
2020年,中央印发方案,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行部署。中央有要求,地方如何做?结合江西实际,江西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三年行动(2022-2024年),将全省县(市、区)分为国家试点县、规范管理先行县、基础工作夯实县3类进行分类推进。
作为全省17个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先行县之一,横峰县扎实做好宅基地管理工作,特别在盘活利用和规范管理方面走在前列。为了稳慎、有效地开展地方探索,横峰县委书记潘琍带头主抓,创新宅基地管理“三个结合”新思路,以管放结合为手段、以软硬结合为方法、以增减结合为目的,推进宅基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三增三减”:“三增”即环境增颜、集体增效、农民增收,“三减”即减少了农房的闲置率、减少了私搭乱建的违章率、减少了低效用地。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的横峰,如今通过宅基地管理新抓手,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一家人、一条心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带动精致小城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家园味和幸福感。
管好秀美方向 放活“三生”空间
横峰县是方志敏精神的首创地和“清贫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所描述的“八个代替”实践地。
“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如此深情地表述。
“方志敏当时的憧憬早已变成了现实,但横峰作为方志敏创办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色省会’所在地、‘可爱的中国’摇篮,我们要将大地建设得更秀美、乡村到处皆胜景。”潘琍说,作为一座有故事的小城,要打造“精致小城、秀美乡村”。
如何精致、怎样秀美?潘琍认为,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绣花”功夫打造精致秀美乡村。
经历过7年的打造,横峰已经唱响了“秀美乡村看横峰”的品牌。如果还有什么地方“不美”,那就存在于一些乡村破败不堪的闲置房屋之中。
横峰如何让闲置农房资源“活”起来?潘琍决定带领县领导走访全县所有63个行政村。经过深入调研之后,横峰县委、县政府领导进一步深度思考,农村宅基地管理,县委、县政府管什么?在县委副书记俞坤文看来,要管好秀美乡村建设的方向,放活“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因为按照中央关于农村宅基地管理“部省指导、市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要求,关键在于导好方向,不仅不能代替主体,而且要放手村级主体主动作为、自动自发去放活空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秀美乡村各不同。为了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基于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从外地迁移而来的王家自然村村民历来热情好客,县、乡两级将王家自然村“秀美乡村”建设主题定位于“好客王家”。曾经挂点王家村的横峰县委改革办副主任徐恩华说,秀美不仅在于乡村外表美,更在于村民内在美,王家村村民的内在美蕴含礼貌待客。
要好客就要让客人住下来,但以前,哪怕是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甚至不吃饭就走——原因很简单,房子差、庭院脏、村落乱,没有个落脚的地方,客人在屋里转了一圈就走了。结合规范管理三年行动,村民王寒带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
“一些虽然是村民以前开垦的地方,但长久闲置,村里决定盘活利用,根据农民意愿将闲置农房和空闲地委托村集体统一利用经营。”王寒说,当时的这样一个决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村民各有想法。
为了科学规划宅基地的布局,村里计划将村中新建房子用地成排规划。其中,有一块菜地要被占用,而这块菜地是村中一位老人开垦出来的。
看着辛苦开垦的菜地要被腾用,老人最初极力反对。村民理事会动之以情,给老人做工作。“将房屋修建成排,村里做了统一规划,既改善了村居,又美化了环境,而且节约了有限的土地。如果这块菜地不腾退出来,房屋修建成排就无法落实。”动之以情还得“辅之以利”,村里划出另一块农地供老人种菜。最终老人答应腾退出这块菜地。
村民纷纷自愿、积极退出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等,在“老表们”自动自发地建设参与下,这些腾挪土地派上了好用场。经过盘活利用,村北有了果园、苗木基地,村东种植绿色蔬菜,村南建起了百亩葡萄园;村西还打造了团队素质拓展区,主打青少年亲子家园。
在苏家塘自然村,为了把绣花功夫做到极致,村民利用瓦罐、磨盘等进行点缀,就地取材、用生态建材,营造了疏密有间、竹林摇曳的村庄美景。
一步好棋活全盘。好客王家、苏家塘自然村成为上饶市第一批精品点、江西省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管理的典范。“管放结合”不仅让横峰全域乡村管控了乡村风貌,破解了千村一面的窘况,而且放活了农村三生空间,激活了沉睡资源、盘活了“两闲资产”。
善用硬核数据 巧用软性思维
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的核心在“管”,关键在人。在横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惠民看来,要稳妥处理好“人、地、房”三者关系,“管”的对象是地、房,全县25户以上自然村就达到882个,需要摸清4.5万多户乡村农宅数量、布局、权属、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工作量巨大。因此,一方面要善用硬核数据,探索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将平台建设与摸底、规划、审批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提高效率,提升农村宅基地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巧用软性思维,调动基层干群的能动性,将村规民约、民间智慧、乡土知识等软性思维巧妙运用到宅基地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物的智能化和人的赋能化。
科技支撑、数字赋能。在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的基础上,横峰县建设农村宅基地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宅基地基础信息“一张图”、农民建房管理一条链、宅基地执法监管一张网。该系统对全县4.5万多户农户开展宅基地基础信息专项调查,制作村级数字正射影像图和三维模型,从“人、地、房”三个方面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宅基地专项数据库。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882个自然村共4.8万宗基地属性数据专项调查、汇总、复核工作。
大数据极大提升了宅基地管理与改革的工作效率。苏家塘自然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该村有67户农户,农房及宅基地多达近百处,特别是农宅旁边的碎片化空闲、低效用地很多,但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仅用3天时间就摸清了“家底子”。
摸清“家底”后,更要充实“家当”。村里商量将碎片化的空闲地盘活利用,化零为整发展马家柚产业。但这样的商定还是遭到了一些村民的反对。
“我们苏家塘绝不能‘输’在管理上。”就在关键时刻,村民理事会理事长苏水东拿着村规民约站了出来。“滴水之外皆集体!这是我们的祖训、家风,也是新时代新乡村的治村智慧,啥时候都不能丢!”苏水东和其他“水字辈”的四兄弟商量,带头将120平方米的祖屋捐了出来,并将260平方米的空闲地让了出来。
在苏水东兄弟的带动下,全村共盘活空闲地86亩,大部分用来种植发家致富的“马家柚”。
带来“三增”实效 换来“三减”改变
经过宅基地规范管理之后,废园变柚园,农村焕生机,2023年苏家塘“马家柚”迎来了丰收。“我们村里的马家柚品质好、按个儿卖,收购价10元/个。2万多个大柚卖了20多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15万元,每户还获得产业分红1000元。”苏水东笑脸盈盈。
苏家塘的个案只是横峰宅基地管理工作成效的缩影,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规范管理三年行动,横峰全县处处是景村村秀美。
“夏阳村以前不太阳光,反而一片阴冷。”在莲荷乡夏阳村村民陈群有印象中,以前村里被村民调侃为“夏三多”:废旧农房多,闲置宅基地多,乱搭乱建多。夏阳村离县城开车只有10来分钟,可废旧老宅太多,院内杂草丛生,村庄环境较差,许多村民搬离本村,到县城安家。
为了不让夏阳村变成空心村,在县乡的引导下,夏阳村抓住三年行动的契机,加快对闲置农房、低效用地进行盘活利用。按照“宜建则建、宜修则修、宜绿则绿”的原则,夏阳自然村闲置房屋和土地采取整理、复绿、修建等方式,有序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和空闲地整治行动;将腾退的老屋进行修缮,流转用于经营性用房,既带来收益,又留住了乡愁;在腾退的土地上修建旅游公厕、乡村舞台、游乐设施等,不仅满足了农户日常生活需要,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更为乡村旅游打下基础。
1800平方米的空闲地退出了,3800平方米的危旧房、附属房拆除了,1000多米的围墙拆倒了……取而代之的是打造一新的亲子“阳光牧场”,家长们带着孩子嬉戏在饱含童趣的牛奶教室、小猪跑道,仿佛置身于童话乐园。
落一子而全盘活。村中心阳光牧场,村周围三园环抱。随着土地的高效利用,葛博园、药植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相继建成,夏阳村绿色溢满田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夏阳村借机引进“宿林里”民宿等市场主体,建成一个集“农、学、研、游、住”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村民通过收益分红和在家门口就业,每年增收10万余元,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真正让村民享受宅基地管理与改革带来的红利。
“三减”变化突出。截至2023年底,横峰全县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066宗,减少了空闲农房的闲置率,低效用地减少了46%。
据横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晓华介绍,横峰县立足全县范围内的村庄布局、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等前提,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突出产业发展,开启横峰特色的宅基地规范管理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之路。横峰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建成采摘基地121个,打造“横峰采摘”品牌,实现了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有乐、有效益。据初步统计,全县2023年接待游客总人次是1100万,同比增长15.1%,旅游收入57.74亿元,同比增长17.2%。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