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河南省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创新构建政策保障、标准支撑、业务集约、服务多元的高标准农田标准化气象保障体系,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气象服务全面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
河南省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每年粮食总产量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夏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洪涝、干热风、冰雹、晚霜冻、连阴雨、渍害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河南省气象部门积极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有力提升了针对大宗粮食作物的气象灾害应对能力。2012年,将“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纳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2014年,将“加强旱涝信息监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有关内容纳入《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地方标准(DB41)》。2015年,将“高标准农田应具备的气象配套设施及气象服务”相关内容纳入《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2016年,河南省率先在5万亩方以上高标准农田增加气象服务设施。2022年,《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首次将“气象”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并列,作为九大建设内容之一,在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建设内容中均单列气象工作内容。2023年,出台《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气象保障体系建设指南》。近年来,河南省气象局稳步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全省初步建成由农业气象观测站、农业气象试验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农田小气候及实景监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组成的农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遍布田间的460多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00多套农田小气候站,形成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体系,有效提高了农业气象数据采集及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建立高标准农田实时气象监测预警与服务体系
目前,河南省气象局已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功能先进、响应及时,涵盖高效农业气象监测网络、优质作物生长期预报服务产品,及时预报农业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内容的实时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预警与服务体系。一方面,注重气象标准的约束。河南省气象局联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编制《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气象保障体系建设指南》,从农业气象监测、气象信息化管理、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气象信息传播发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气象科普等六方面,解决了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等问题。联合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气象技术标准创新中心,牵头编制《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地方标准。组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气象专家队伍,确保监测设备、数据信息、服务产品等规范可用。另一方面,加快多元数据融合。构建高标准农田气象数据库,28类农业气象数据、780万条记录汇聚“天擎”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实现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研发分作物、分灾种、分用户、精确到地块、精细到影响的高标准农田智慧气象服务应用场景,实现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自动化观测,建设基于地块和作物属性的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系统、精细化节水灌溉预报系统、场景式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发布作物生长期预报服务产品。“气象农事通”“天象微农”等多款手机App让各类数字产品一键迅达,成为广大农户的参谋助手。
发挥高标准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建设效益
河南省按照确保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建设、效益优先的原则,已在103个产粮大县建成了118个规范化高标准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内容包含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农田小气候及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系统,配套建设农业气象示范基地、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人工增雨防雹固定炮站等,实现5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气象精密监测全覆盖,构建了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网络。同时,整合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力量,利用风云系列、高分系列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建立综合分析评估模型,开展定量化作物长势、估产与农业气象灾害定量化、农田生态质量动态气象监测评估,形成地空天一体化遥感观测体系,实时监控农田病虫害发展情况、作物苗情及田间墒情。通过监测农田气候条件,掌握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程度、发展趋势及损失影响,对农田气象灾害发生风险进行研判预估,提前发布预报预警,科学指导进行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高标准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已成为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亮点,形成了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品牌,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河南粮食生产已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