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农产品如何更好“飞”出大山?

--

日期: 2025-04-1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陕西柞水木耳通过大数据分析就能匹配到采购需求,新疆喀什的面粉也走进各大校园,大凉山的丑苹果直供央企食堂……这些“土特产”借助“832平台”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变身农户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832平台”是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由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和运营的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汇聚了来自全国832个脱贫县的农产品。作为“国家级”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地”,这一平台为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让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破解销售难题,铺就致富新路

早上6点,秭归县郭家坝村村民已经进山采脐橙了。郭家坝村村民谢恩需要走2.6公里山路,把一筐150斤左右的脐橙背到山下的大卡车中,再一颗颗地筛选,去除品质不好的橙子。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湖北省秭归县每个季节都有不同品种的橙子成熟上市,实现了一年四季有鲜橙。对于这里的村民而言,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脐橙产业。

其实,谢恩家的橙子也曾走过“弯路”,之前由于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每斤的收购价大约在1.8元,这也是很多农产品普遍面临的难题。

农产品要走出“深山”,电商销售是一个不错的渠道。2015年起,秭归县橙秭果业合作社开始帮着村民在网上销售鲜橙,后来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又入驻了“832平台”。这两年,秭归脐橙的成交量显著上升,带动脐橙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平均每斤收购价涨至了2.8元。现在,谢恩家自有的610棵果树每年果子能卖出13.6万元,比之前多了4.8万元。同时,谢恩还在合作社帮忙采脐橙,每年还能多挣3.7万元。

湖北省秭归县橙秭果业合作社理事长龚雪表示,目前合作社已在“832平台”上架优质特色农产品100多款,累计销售额达五千多万元,带动合作社农户每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不仅为农产品找到出路,更带动了无数以种地为生的农户成功脱贫。

目前,全国832个脱贫县基本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提出,现在这些特色产业普遍进入盛产期,做好销售工作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尤为重要。“832平台”为土特产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通过强化品质管控提升了农户的质量品牌意识。

加强品牌建设,实现“自我造血”

如何让脱贫地区从“输血帮扶”迈向“自我造血”?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路径。为激发脱贫县新产业、新业态的活力,近年来,“832平台”联合地方政府,共同探索出“平台+政府+企业”的产业帮扶示范县新模式。

地处在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南岸的黑龙江省同江市,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所产的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然而,黑土地孕育的优质大米曾长期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2022年,“832平台”联合同江市建立“平台+政府+龙头企业”的产业帮扶示范品牌,打造出“832福米”核心品牌,构建起品牌引领、龙头带动、联农富农的发展新模式。

作为“832福米项目”承接企业,黑龙江雪那红米业有限公司投入技改资金,完善现有全自动化生产线,不断提升产量以保证“832福米”的供应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项目联农带农的作用不断凸显。企业负责人介绍:“我们从育苗、种植、收割等上游种植产业链环节用工及临时用工,90%交由当地的农民、脱贫户。”

在同江市街津口乡卫星村,51岁的建档脱贫户高成发的生活因“福米”而改变。高成发曾因病致贫,2022年,在加入雪那红米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施肥工人,每天根据大米的需肥特点精准控制施肥剂量,不仅避免了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还为自己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现在年收入有2.4万元,相比之前的8300元有了质的飞跃!”高成发高兴地介绍:“公司提供免费住宿与餐食,现在我们家每年都有结余存款,还将老家的平房进行了翻新,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数字见证着品牌的蝶变。2024年,同江大米通过“832平台”销售额达到2080.61万元,该市大米、大豆、玉米、面粉、煎饼、杂粮、食用油、畜禽肉类等8大类同江特色农产品入驻平台,带动脱贫群众1200户、2096人次增收。目前,“832平台”已经落地22个产业帮扶示范县项目,平台成功孵化出“福米”“福油”“福蛋”“福肠”等一系列福字号特色产品。

“‘832平台’已成为在农村电商中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对行业起到引领作用。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后,平台转型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在推动品牌化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方面探索了一条有特色的电商发展道路。”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

优化供应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832平台”通过供需两端双向拓展,助力一个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土特产”走向全国,进一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

2020年1月,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茗上品茶业有限公司入驻“832平台”。在今年“832平台”土特产年货大集上,公司负责人汪俊华收获满满。她告诉记者:“企业每年能通过‘832平台’完成的销售额,占到企业全渠道销售额的六成。和其他电商平台相比,‘832平台’不用交各种名目的费用,不抽取佣金,也没有花钱引流、花钱参加促销等营销支出,公司每单的利润会比在其他电商平台的更高。”

完善的物流体系是土特产飞出大山的重要基础,“832平台”在全国布局产销地仓,加快脱贫地区的“土特产”发运时效,促进农民增收。

丹寨硒锌米是贵州丹寨县特产,同时是带动当地农户稳产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为提升物流效率,丹寨粤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多款商品入驻“832平台”佛山销地仓,以10kg大米产品为例,由贵州省丹寨县配送至广州买家处,物流成本从前需要20元,物流时效为3天。商品入仓后,实现了商品流转的降本增效,配送时效缩短至1天,每单节省物流成本6元。

为破解产销信息不对称、流通成本高的难题,“832平台”还打造数字仓储、数字货运强化仓储物流能力建设。截至目前,19个省份打造了31个“832平台”产(销)地仓,并与京东、顺丰、德邦等快递物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高农副产品集散效率,整体降低供应商物流成本近20%。

“832平台”不仅通过数字化途径帮助农户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还通过组织各种展销活动和推介会,促进产销对接,增强农户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832平台”都会带着832个脱贫县的农产品进部委、进高校……一系列的活动虽然形式、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不断增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土特产”从产地销往到全国各地。

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国生表示,“832平台”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每一片土地都能长出“致富果”,让每一位农民都能捧上“金饭碗”。

截至2025年3月31日,“832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成交额509.70亿元,2025年成交额12.33亿元,入驻供应商3.17万家,在售商品37.31万款,注册采购单位68.33万个。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侯雅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