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 锻造乡村振兴新农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畅通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通道观察
作为农场主的周爱纯在农闲之际,走进大学“充电”。日前,一场大型农民进修,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展开,86名来自江苏省东台市的农场主接受培训。不仅技能提升,完成学业后,还能获得本科文凭,这让学校2025级农民“中高本贯通班”的新生们,干劲十足。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然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趋势下,高素质高技能乡村产业带头人较为匮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农民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对割裂。针对发展瓶颈,自2018年以来,江苏推动省、地方、院校结合,创新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机制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打造一批优质“头雁”,引领一方,带动一片。
作为全国首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结合自身优势,依托继续教育学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历与技能“双提升”需求,推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式培养模式,依据“一县一班”原则,组建产业定向培养班,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管理。该模式打破传统教育壁垒,为农民提供从技能培训到学历晋升的“一站式”成长通道。
江苏省东台市,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东台西瓜”享誉全国,急需大量高素质农民支撑产业发展,为破解“谁来种好地”难题,当地联合高校创新培养模式,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主要负责院校,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东台市农业干部学校,将三校现有的中职、高职和本科园艺专业进行衔接,共同构建非脱产园艺中高本贯通专业,聚焦地方产业需求、结合农民学习特点制订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半农半读、育训结合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统一编班实施定向培养。学员重点从当地中青年农场主和村干部中遴选,分年度组织培养。学员取得毕业文凭后,可享受一定的学费补贴和项目支持。
东台红芳花卉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万曰芳,曾是园艺班的学生,也是这场农民再培训的受益者之一。她坚信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企业的发展理念、科技水平和个人的管理能力,才能让企业发展更好。入学期间,思想、眼界不断提升,通过多方交流,分析研判后,她毅然投资1500万元,建成82亩的13栋高档花卉连栋温室,配套8000吨雨水收集池的现代化花卉种植基地,其现代化种植模式成为当地新农人的一座标杆。
现投资已获回报,生产仙客来20余万盆、丽格海棠15万盆,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她还通过“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的形式,与20余户农户签订合作协议,一同发展花卉事业,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搞农民培训,不生搬硬套,结合实际生产,推出育训结合,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制度,是该模式的一大特色。以“学分置换”办法,搭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融通的“立交桥”。农民学员在中职、高职、本科阶段获得的荣誉证书、专利发明,以及完成的农业项目等均可认定学分,存入个人“学分账户”,用于置换对应阶段的学历课程学分,或申请免修相应课程。
过程共管、质量共评,以共育共管,推进人才培养。学校会定期召开专业教育教学研讨会,商定年度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高质量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共同开展课程考核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学员创业实绩评价,形成质量监督和反馈整改的闭环。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傅宏庆介绍,“七年来,学校已与东台、滨海、建湖等12个地方农广校合作开展农民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为各地培养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民大学生4320人,涌现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等一批省级以上乡村产业带头人。”
带头人的不断涌现,促进了地方农业发展,助推了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今年,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持续优化“中高本贯通”培养路径,聚力培育“新农人”队伍,奋力绘就江苏乡村全面振兴“农牧”画卷。(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文博)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