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关键期,绷紧农村防汛救灾安全弦
--









近日,雨情汛情、防汛救灾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遭遇强降雨,村干部刘名芳在凌晨巡村时发现滑坡迹象后及时上报,在山体滑坡前一个小时,成功转移出57名村民,确保被淹村庄无一人伤亡,应急管理部赞其为“教科书式”避险。洪水退去,还要关注的是,面对每年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如何做好农村的防汛救灾工作?
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汛期,南方地区进入主汛期,局地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加大,防汛任务艰巨。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突破历史纪录的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一些地方的日降雨量甚至突破历史极值,家园被淹、群众被困、农田受灾的情况多次发生,令人揪心。对于接下来的防汛救灾工作,我们不仅不能有丝毫懈怠心理,更要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农村防汛救灾工作比城市更为复杂,背后有地理、设施、人口等多重原因。我国大量农村位于山区、丘陵地带,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农村还是河道水库、蓄滞洪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一旦发生溃堤、超标准洪水,沿河而建的村庄往往成为首要受灾区。许多农村还存在后天不足,排水系统标准低、老旧房屋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受灾后易形成交通瘫痪、通信中断的孤岛。前不久,应急管理部公布2024年度全国成功避险避灾典型案例,10起案例中有8起发生在农村,涵盖了江河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多个灾种。这些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留给农村的预警时间短,农村在应急救援中牵涉力量多,面临的挑战可见一斑。
农村防汛救灾,还要考虑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特殊性。从人口结构来看,农村有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群众多为老人、孩子,这部分人群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加上居住分散,“点对点”转移避险时,风险系数更高。此外,农田、水利设施等在洪涝灾害中容易受损,灾后修复连锁反应长,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恢复重建过程。
正因如此,农村防汛救灾更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功夫下在关键,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足准备、留出余地。
从防上而言,要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筑牢农村抵御灾害的安全网。要在农村组建防汛救灾队伍,构建“平战结合”的快速响应体系,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御的转变。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补足农村防汛救灾的硬件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汛装备和物力保障。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赋能向农村转移,提高雷达监测在农村的覆盖率,让农村在风险防范上越防越广、在预警提前上越提越早,不断增强抗灾韧性。
从救上来说,就是要抓细节、抢时效。通过组织动员基层在接到预警后立即拉网排查、精准监测,紧盯“最后一公里”的薄弱环节、重点隐患,摸清风险后一一处理,还需要不断提高响应效率。去年川西高原遭遇强降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境内上中下游村庄联动预警,通过“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开跑”的联动机制,成功组织群众避险,凸显出灾难面前各方联动配合的重要性。此外,在救灾工作后期,还要抓紧做好农村恢复重建工作,尽快帮助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避免农村群众因灾返贫、因灾致贫,将灾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做好农村防汛救灾工作,功夫必须要下在平时。像前文提到的刘文芳,她能够果断组织群众避险,既得益于她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她在危急关头发挥防汛所学,也反映出她平日学到了基本的防汛知识,也深受群众信任,在关键时刻能够准确研判,组织群众齐心防汛。工作扎实,方能帮助我们在与天灾较量中赢得主动;干群同心,是我们面临灾情最深厚的底气。在即将到来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刻,让我们携手同心、风雨同舟,拧紧各个环节的责任链条,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确保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