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

日期: 2025-09-1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县域富民产业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县域富民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城乡产业融合与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政策赋能与技术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实践新路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战略部署,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县域富民产业更加强调产业的功能特征——根植于县域空间,以富民为核心目标,通过城乡要素整合、三产融合形成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其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县域富民产业的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第一,体现“县域”的空间维度。县域富民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的是以县域城乡为载体的集群产业,强调城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从而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城镇产业和乡村产业的空间藩篱。第二,彰显“富民”的社会维度。相较于县域产业的其他形态,富民产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更加强调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能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持续增收来源,是促进县域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第三,凸显“产业”的经济维度。县域富民产业的核心要素是产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托特定的县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推动生产要素集聚与内生发展,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需要从产业发展和农民参与两个维度共同发力。在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既在产业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又在农民端优化联农带农机制。

进一步强化县域视角的特色发展。一是找准特色产业。立足市场需求变化、产业发展基础,挖掘县域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通过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做好“土特产”文章。结合地区比较优势,确定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至两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就业容量大、增收作用强的主导产业。二是壮大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留在县域、下沉乡村,创造更多增收致富机遇,打造结构多元、配套齐全的县域富民产业体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将县域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进一步强化产业维度的创新发展。在选准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之上,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挖掘乡村生态新价值,探索县域三产融合新路径。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进程,依托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产业关系。践行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工业经济带动的就业和人口吸纳能力。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层次水平,由单一的赏花摘果、农家乐、参观游览等传统模式向沉浸式乡村特色文旅体验转变。鼓励发展农工旅等长链条富民产业,发挥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带动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进一步强化富民导向的共享发展。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引导其与农业农村建立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鼓励产业主体和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紧密联系,通过契约型、分红型等合作方式,推行“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民入股+保底分红”等产业化联合体。二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电商等主体和平台的联农带农效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对联农带农作用发挥明显的园区和主体给予财政支持奖励,引导强农惠农支持政策重点向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市场主体倾斜。将联农带农成效与信贷支持力度、财政奖补政策等优先措施挂钩,以此推动就业带动作用显著、富民增收效益突出的县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