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金融“活水”浇灌农业科技企业结出新果实

--

日期: 2025-11-1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当金融遇上农业科技,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在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路演现场,逐鹿农业科技有限企业收到了一份“大礼”——中国农业银行崇明支行提供的2000万元“农科贷”。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让企业的高品质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推广有了强劲“助推器”,为企业破解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当天,共有3笔大单成功签约,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金融产品成功获贷近4亿元。

如今,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场农业科技创新突围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支撑这场战役的,除了科研人员的智慧,更有来自金融领域的澎湃动能。像上述这样金融服务赋能农业科技的场景,正在越来越频繁地上演着。

科技金融是连接科技与资本、创新与市场的桥梁,也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从顶层设计的政策布局,到金融机构的积极探索,再到融资对接服务的持续优化,科技金融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重要力量。

政策布局,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2022年农业科技投资图谱》显示,2017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农业科技投融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累计金额达199.57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4.75%,我国已经成为亚洲农业科技投融资中心之一,资本正在“拥抱”农业科技创新。

尽管如此,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仍普遍面临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等挑战,导致很多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如何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政策支持是滋养投资“沃土”的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明确了一张清晰的“施工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多部门协同,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3年3月,中央科技委员会成功组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相继出台支持企业创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科学技术部明确了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培育创新主体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具体路径,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国人民银行则不断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创新开发适合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丰富特色抵质押贷款产品,如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2024年下调利率0.25个百分点并新增1000亿元额度,新设立了总额达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地方层面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如北京市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先行优势,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深圳市科技园区的多元化布局成为推动深圳企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安徽省则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沿途下蛋”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各方协同发力,正在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精准灌溉,多元化支持企业创新

“公司成立初期缺少资金,没法引进人才,主营业务一直干不出成绩。”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丰生物”)负责人沈志成坦言,没有资金支持,研发成果落地变得遥不可及。随着多家投资公司对瑞丰生物进行了基金投资,如今该公司已建立百人创新研发团队。有了金融活水的“浇灌”,多个玉米品种也已成功推广落地。

近年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精度不断提升,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金融“活水”正在精准滴灌到科技企业之中。

信贷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银行是提供科技信贷的主力军。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创设发布的“农科贷”“科创贷”“智慧知产贷”等金融产品,为科技型农业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额度小、周期短、抵押难等问题。比如上海海农好饲料公司签约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的“农科贷”产品,获得1000万元资金贷款;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在全国农行系统内率先创新推出“科特e贷”产品,去年,兴业银行南平分行为缺乏传统抵质押物的轻资产的技术密集型企业铁驰马公司,以信用免担保的形式,为企业发放1000万元贷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基金支持同样功不可没。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是基金支持的受益者之一。该公司获得投资后,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采棉机,打破国外采棉机垄断,带动国产采棉机市场占有率达到75%。

融资对接,高效率助推成果转化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一方面是供需错配,研究成果与市场真正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价值误判,成果的转让、质押、融资等缺乏双方均认可的靠谱估值。”8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启动会上,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的一席话道出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痛点,正是供需不匹配,导致“黄金卖了白菜价,科技披上了华丽外衣”。

科技成果如何找到“好归宿”?如何判断技术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成果能否获得合理估价?这些都需要科技研发与产业无缝对接的融资对接服务。近年来,融资对接服务正如一座座桥梁,连接起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让科技金融的活水能够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刚刚建成的农业科技大市场,致力于建成农业科技的“鉴宝”平台,通过打造“政产学研用金服”七位一体、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服务体系,搜集成果、判断价值、撮合交易、打造典型应用示范场景,真正架起产学研用“黄金桥”。

2023年成立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投资联合体,整合了有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组建农业科技投融资高端智库,推动设立创投引导资金,努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猪回肠炎亚单位疫苗的开发、农用微生态智能培菌技术、自走式智能割胶机器人与系统……这些技术被纳入2024年度农业“火花技术”培育名单,在同年6月举办的第三期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活动上重磅发布。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联动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持续为科技界、产业界和金融界搭建沟通桥梁和合作平台。活动期间还举办针对前沿技术的精彩路演,既“牵线搭桥”,又“问需问策”,切实推动创新成果走出深巷、对接市场,真正做到“让酒香飘出巷子”。

金秋时节,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科技金融与农业创新的这场“双向奔赴”,将结出更多硕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注入新动力。(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