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联合搜寻“豆坚强”
--
“请万能的朋友圈帮忙,我们正在为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收集耐旱‘十月黄’大豆(以下简称‘十月黄’)。如果您在受旱严重的田埂或土边发现了一株高产豆子,请拔下并寄给我……”10月30日,市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杜成章在朋友圈里发布了这样一则信息,文字的配图是一株挂满豆荚的枯黄植株。
“图片里就是‘十月黄’,一种本身就具有耐旱、耐高温特性的大豆品种。”11月11日,杜成章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自本月初正式启动搜寻以来,截至10日搜寻结束时,他已收到川渝鄂三地寄来的材料350余份,超过了原定300份的目标。
为何要不遗余力搜寻“十月黄”?事情要从今年夏季“超长待机”的高温伏旱天气说起。
“川渝今年都经历了连续两个月以上的高温伏旱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夏大豆生产受到影响。特别是重庆渝西地区,据我记录,今年的高温伏旱天气达到88天。”杜成章说,这种极端天气虽然对生产不利,但却是做育种研究的绝佳时机。
“十月黄”顾名思义就是10月成熟的大豆,又称冬豆子,是川渝地区种植历史超过200年、耐热、耐旱、晚熟夏大豆地方品种的统称。
“川渝地区农民习惯将‘十月黄’种在瘠薄的边坡田坎上,所以它本身就非常耐旱。”杜成章说,不少“十月黄”因无法承受本轮高温伏旱天气而枯死,但如果能有植株依然能够正常生长,那就是通过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王者”,极具科研价值!
杜成章说,近年来,他和团队一直在开展耐高温、耐干旱的大豆品种选育,助力提高大豆生产抗风险能力和产量水平。为此,他们每年还需要人为创造高温干旱的试验环境。但此次的气候现象,俨然让整个四川盆地都成了天然的高温伏旱“试验场”。
所以,10月30日,在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首席专家刘剑飞研究员的策划下,市农科院油料所牵头发起了耐高温、耐干旱“十月黄”大豆单株的搜集行动。
项目一经发起,四川农科院、湖北农科院、西南大学、三峡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自贡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大豆育种团队纷纷响应。
11月1日至10日,在今年“十月黄”大豆落黄成熟的窗口期,各科研机构陆续将找到的植株寄给杜成章。让他没想到的是,原定搜寻目标是300份,最终收到的材料已超过350份,丰富了我市的种质资源库。
目前,杜成章团队正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筛选。他表示,明年将对一些表现好的材料继续开展高温伏旱试验。如果还有能“挺”过去的,就会对其进行精准鉴定,挖掘它的优异基因,加快选育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耐高温干旱大豆品种,助力川渝乃至全国大豆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