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索引号 ] 11500000MB1763499T/2022-00008 [ 发文字号 ] 渝农发〔2021〕142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1-12-30 [ 发布日期 ] 2022-01-19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村委,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万盛经开区农林局,直属有关单位,机关相关处室:

现将《重庆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30日  

重庆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短板弱项

第三节发展机遇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工作原则

第三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加强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第二节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第三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第四节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

第四章组织保障

第一节加强统筹协调

第二节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节完善支持政策

第四节强化改革驱动

第五节扩大开放合作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关键举措在提升农民素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工作要求,按照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安排部署,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2020年底,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0.2%、52%、96.5%,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1.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0.16万人。

农业科技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全市现有涉农科研院所9个,涉农院校8所,市、区县、乡镇三级农技推广机构1396个,农业科技人员22511人;入库农业科技企业4006家,科技人员12283人。市级以上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259个,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23家,农业科技园区22个(国家级13个),入园企业2373家。拥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层次领军人才429人次。向社会输送了3.9万余名农业技术中高职毕业生,2所院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100所优质学校”。

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科研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科研单位承担区县级以上课题2382项,拥有各类知识产权2555件,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07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1项。良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选育主栽作物品种200余个,“神9优28”水稻实现了重庆市一级优质米零的突破,超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高辣单果型朝天椒品种培育推广继续领跑全国,建立世界最大的柑橘良种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中国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畜牧科技前沿研究实现重大突破,“一鼠四猪”(全人源抗体小鼠,无菌猪、SPF级荣昌猪、全人源抗体猪、遗传性听力缺陷荣昌猪)研究成果具有行业影响力。在国际上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测序“三部曲”,蚕丝及关链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居世界前列。

农业科技服务不断优化。累计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5.3万人次。发布农业主推技术320项,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覆盖率达90%以上。推广机制不断创新,以区县推广机构为主体,联合科研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技术骨干,建立全产业链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67个。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编制规划310个、可行性研究报告183个,提供决策咨询报告63个、工程设计方案646个。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构建形成了“三级”服务体系,组建市级18个产业技术指导组定点指导33个有扶贫任务的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安排321个区县级农业专家组定点服务,选聘2.87万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到户指导。健全完善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精准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育科技示范主体1.7万个,培训贫困户35万户。总结推广30余种产业项目增收模式,建设产业扶贫基地5.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建卡贫困户达90%以上。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迈出重要步伐,构建13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汇聚科研人才416人,累计选育新品种(新品系)62个,创新集成新技术80项。市农科院“减负放权”和市畜牧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构建,组建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6个,市农科院、市畜牧科学院加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培育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一主多元”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健全,线上线下融合培训试点成效明显,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突出。全市共培育高素质农民21.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累计达到50.16万人。建成中央组织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1个,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10个,农民田间学校200所,创业孵化基地200个。

农业科技对外交流合作深化拓展。成功举办3届“智慧农业高峰论坛”、9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5届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与10余个国家开展农业科研合作。扎实推动渝鲁合作、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合作,分别组建专家顾问团,深化乡村振兴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二节短板弱项

全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跟跑型、一般性成果多,重大突破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畜禽种源、高端蔬菜等种子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农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农业科技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耦合度不高,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衔接不紧密。

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不活。创新意识不够。科研立项评价机制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不活。岗位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专技岗位大多推行“评聘结合”,岗位空缺有限,高等级专技岗位数量不足,专技人员职称晋升困难,一定程度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自主用人政策落地难,对高端科技人才吸引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优良新品种被套牌侵权的情况时有发生。

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全市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仅0.5%左右,低于全国0.71%的平均水平。科研经费不足、稳定性科研经费支持不足、竞争性项目比例高。涉农中职学校生均财政保障仅是我市高职院校以及江浙沪粤鲁等省区农业中职的30%,教师绩效难以有效保障。

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优。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匮乏,仅占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的10%左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弱化、年龄结构老化、“混岗”问题突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新型社会化服务模式有待培育。企业研发人才紧缺,入库农业科技企业平均每家科研人员仅3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应用型农业本科和农业高职院校,涉农高校涉农专业少,涉农中职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薄弱,实习实训设施匮乏。农村实用人才占比少,高素质农民培育亟需加大力度。

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不高。存在农业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转化推广应用率偏低。成果转化技术市场不完善,科技成果运营缺乏成熟模式,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的科研项目政策扶持周期偏短,出现“断挡”的情况。激励和容错机制缺乏,鼓励成果转化的政策操作办法不够明确。

第三节发展机遇

“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技术创新引领和催生新业态、新产业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强农惠农政策持续释放红利的政策利好期。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中,明确提出支持西部地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落地实施,我市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乡村人才振兴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契机。

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技术机遇。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发展,为农业科技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农业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前沿研究前移,由此引发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学科交叉深度融合,颠覆性技术成果不断加速涌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速融合,推动生物育种产业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深度融合,催生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产业异军突起,引领农业产业变革。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创新融合,对全球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欧盟农业科技研究热点领域正逐步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适应、生物技术开发、农产品增值创新、食品与营养等方面转换。

政策举措日益完善,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政策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科技创新作出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工作,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专题部署科技创新,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作出安排;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农业科技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从科技创新源头到推广应用的完整链条,塑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农业发展新优势,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第二节工作原则

坚持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强化自主创新,加强人才集聚,实现成果和生产的无缝对接,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坚持高质高效。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为基本,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强化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双重导向,按照高效化、安全化、低碳化、循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要求,提高绿色增产增效产品技术供给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农业科技教育核心使命,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为导向,深入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引进培育、考核激励、农技推广体系等各项改革,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坚持多元协同。构建由涉农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组成的产学研推深度融合机制,协同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生产服务和教育培训,推进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服务链和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大力推进开放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第三节主要目标

2021—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将紧扣农业科技现代化主题,着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双十双百”工程和农民教育“322”工程,即持续推进10大领域技术创新、建设10大创新平台,主推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建设10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300人、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2000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0人。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体系,为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教育支撑。力争全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实力达到西部前列、全国中等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4%,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万人以上,高素质农民规模达到3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60万人。

——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持续推进10大领域技术创新,力争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高端传感器、生命健康等农业基础前沿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在核心种源、耕地保育、智慧农业元器件、农机装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

——基础实力不断增强。建设10大创新平台,力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加快构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较好满足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需求。

——推广能力持续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涉农中高等院校面向一线科技服务作用充分发挥,主推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建设10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教育培训支撑有力。支持设立农林本科、高职院校,推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校和优质专业(群)建设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完善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社会事业带头人和基层组织负责人。每年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300人、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2000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0人,催生一批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

专栏1 重庆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预期值

累计增加

指标属性

技术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2

64

3.8

预期性

良种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96.5

98

1.5

预期性

耕地

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

%

44.7

61

16.3

预期性

农机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52

60

8

预期性

农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5:1

2:1

0.5:1

预期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9.2

99.5

0.3

预期性

农业

环境

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

%

40.3

43

2.7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

%

40.6

43

2.4

预期性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80

≥80

约束性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88.96

≥90

约束性

农膜回收率

%

87.67

≥90

约束性

农业技术推广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0

100

预期性

发布农业主推技术

100

100

预期性

农业职业院校

应用型农业本科院校

0

1

1

预期性

独立设置的农业高职院校

0

1

1

预期性

农民

教育

培育高素质农民

万人

21

31

10

预期性

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

万人

1

1

预期性

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人数

100

1600

1500

预期性

拥有农村实用人才

万人

50

60

10

预期性

展望2035年,全市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体系基本成熟定型,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实力保持西部前列、全国中上等水平,基本实现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标志的农业科技现代化。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加强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1.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行动

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和基因库。构建完善主要农作物、畜禽和水产三大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种业监管服务体系。推进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融合基因编辑、智能设计等前沿育种技术研究,攻克一批育种创新关键技术,实施种源新产品和育种新材料创制,培育农业新品种(系)。尊重科学,严格监管,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和科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专栏2 现代种业振兴行动重大项目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地、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地、国家种质资源中药材库、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分站、国家重点区域级畜禽基因库、重庆市大足区国家大足黑山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重庆市涪陵区涪陵黑猪种质资源场、重庆市长寿区翘嘴鲌鱼水产种质资源场、国家级和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库)、区(场)。

种业创新攻关:实施科企联合体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与品种试验项目。开展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实施南方区地方猪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及良繁项目。建设重庆市南繁南鉴基地、太空水稻试验示范基地、蔬菜种业创新基地、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国家区域性畜禽种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市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实施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项目。

种业基地建设:新建或改造标准化优势农作物良种生产基地5万亩,建设重庆市北碚区柑橘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实施农作物(含国家和市级区域性)、农业微生物良繁基地供种能力提升项目,“渝州白鹅”培育与扩繁良种工程。建设重庆市六九畜牧种公猪站、国际顶级共享父本猪培育基地。实施高代次种场供种能力提升、市级水产原良种场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名优经济鱼原良种场。创建现代农业(畜禽种业、农作物种业)产业园2个。

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市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重庆市薯类作物种薯(苗)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基地)、重庆市农作物种子质量分子检测站、重庆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站、重庆市荣昌猪国家生猪品种试验站。建设智慧种业数字化平台。开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平台。结合科技活动周、法制宣传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开展科普宣传。

2.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应用和山地农机装备技术研发

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先进实用技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智能设计技术研究。研发适合山地条件的农机关键共性技术、零部件和机具。研究农机智能应用技术,研发与农艺相适应的农业机器人和智能作业装备。研究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设施水产等成套智能生产装备。研发健康土壤构建技术。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创新。

专栏3 农田宜机化改造和山地农机研发重大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包括新建及改造提升),重点攻克中低产田产能综合提升关键技术。推广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改造30万亩以上。

农机化科技创新: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研发平台。研发山地农机无人驾驶系统、农机状态信息采集及决策系统、工厂化水产智慧养殖系统。开展丘陵山区通用动力平台、果蔬系列无损采摘机器人研发应用。推进水稻钵毯苗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装备创新应用。研制对靶施药机器人。研发榨菜联合收割机、中药材采收装备和农产品智能烘干技术及装备。

农机化技术装备集成与示范引领:建设丘陵山区无人农场、智慧柑橘果园。示范建设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1万亩,油菜高粱机械化垄作垄收技术试验示范2000亩,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试验100亩,榨菜全程机械化示范5000亩,种养循环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面积3万亩。

耕地质量提升与功能拓展:研发土壤保育技术、退化耕地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和耕地质量退化防治技术,构建高产稳产农田土壤保育技术体系,形成耕地质量提升与功能拓展技术或模式8-10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推广节水与高效灌溉技术

加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一批智慧灌溉工程。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大田间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引导农民科学应用先进灌溉设施设备,促进节水灌溉与农艺农机结合,推广应用农业水肥一体化。

专栏4 节水与高效灌溉重大项目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施合川区东风水库中型灌区、永川区上游水库中型灌区等3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以上。

水肥精准管控:开展丘陵山地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农业用水监测。研究适宜重庆山地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技术及模式,分区域分作物因地制宜应用推广。

4.突出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研发

研发产地初加工、智能筛选与绿色贮藏、节能烘干等产后减损关键技术及设备,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攻克农产品梯次加工与全组分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多功能多元化加工制品,推动常规加工产品向医药、化工、军工、高档消费品等功能化产品转变。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

专栏5 农产品加工增值重大项目

创新能力提升:以企业为主体,联合行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开展多学科、多形式的联动,联合开展行业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重点支持100个对标国际同内同行先进的产品开发、重大技改、综合利用等项目。

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及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支持已有的创新平台装备更新与高效运转。重点打造粮油加工、肉类加工、柑橘加工、中药材加工及“川菜渝味”食品工业化加工等5个科技创新中心。

5.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科技支撑

推进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溯源。研发安全风险快速识别与评价技术体系及配套产品。攻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构建全方位农产品质量安全主动防控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优质气候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重庆农产品品牌体系。

专栏6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重大项目

农业标准化:力争农业地方标准累计达到500项以上。创建“三园两场”300个以上,建成全产业链标准化集成应用基地3个以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10个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施11家部市级农业质检机构和6家地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检验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2500个以上,打造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站250个。

农产品品牌:创建“三峡柑橘”国家知名品牌,“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农产品稳定在500个以上,整体打造“涪陵青菜头”“荣昌香海棠”“重庆贡米”“花千里菜油”“奉节脐橙”“万州玫瑰香橙”“开州春橙”“云阳红橙”“巫山脆李”“涪陵龙眼”“天生云阳”“忠县柑橘”“合美合川”“原味石柱”“一江津彩”“永川香珍”“天下大足”等区域特色公共品牌,“荣昌雪花猪”“荣昌卤鹅”“武隆武仙鸡”等特色品牌。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稳定在3000个。

6.开展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创新

聚焦粮油及高山蔬菜、柑橘、柠檬、脆李、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开展农机农艺融合、轻简精准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研究,重点研发杂交水稻淹水直播及重金属低吸附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加强奶牛、山羊、生猪等精准饲养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饲料高效利用和减排技术,研制抗生素替代产品及方案、畜禽规模高效养殖模式。聚焦土著经济鱼、特色经济鱼、特色冷水鱼,研究绿色健康养殖技术,重点研究工厂化养鱼尾水等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技术。

专栏7 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创新重大项目

特色粮油:研发杂交水稻淹水直播及重金属低吸附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川渝共建现代荞麦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蔬菜:建设蔬菜培育和改良实验基地。打造武隆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在永川、渝北等主城都市区及“两群”有基础条件的区域,创建一批市级绿色保供蔬菜工厂群,大力推行工厂化育苗和出菜。开展菜地酸化及连作障碍治理。推动遂宁潼南毗邻地区一体化打造渝遂绵蔬菜产业带蔬菜科技示范工程。

榨菜:建设青菜头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市级工程实验室,建设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中心。

柑橘(柠檬):建设国家柑橘(柠檬)科技创新中心、柑橘生物安全研发中心。

特色水果:加强技术研发,重点攻克杨梅、葡萄、低海拔区域的脆李等伏淡季水果早期落果、裂果严重、品质单产低下等问题。

茶叶:建设长江上游生态茶叶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标准化茶园50万亩,推广茶园绿色管理技术。

食用菌:构建食用菌生态栽培模式,扩大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打造食用菌循环农业示范园。

中药材: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科研中心。

畜牧:建设实验用猪种子中心、重庆市畜禽用抗菌肽研究中心。加强新型饲料研发,推动饲料产品升级。

渔业:建设重庆市产学研推水产技术中心,力争在冷水鱼等特色经济鱼类开发利用、山地现代渔业和养殖尾水治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他:围绕江津、荣昌、巴南、长寿、南川、大足,打造富硒产业经济带,建设国际化硒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

7.开展冷链保鲜技术研发

研究农产品冻藏技术。集成研发农产品自动化采收(屠宰)、快速预冷、高效商品化处理、智能仓储物流、绿色保鲜、冷链耦合等关键技术。研发保鲜包装材料、抑菌剂、保鲜剂等配套新材料新产品。

专栏8 冷链保鲜重大项目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村级仓储保鲜设施300个,水果冷库500座、库容5万吨。在柑橘、蔬菜、茶叶、中药材等重点镇乡新建冷库200座。

8.加强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创新

构建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区域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主要害虫理化诱控、生态调控与生物多样性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强化生物防治措施的推广利用,围绕新型天敌资源的开发以及畜禽废弃物的深度利用做文章,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减施。开展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深化疫病预警、溯源追踪等防控技术研究应用。

专栏9 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重大项目

植物重大疫情防控:建设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重庆分中心。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设国家动物疫病重庆观测实验站。开展动物疫病净化技术研究,探索动物疫病净化场(创建场合示范场)、无疫小区建设与评估,建成15个动物疫病净化场或无疫小区。密切跟踪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变异情况,构建重庆市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毒基因库。

9.强化资源利用与生态农业技术创新

研究节水农业和化肥减量关键技术,开展新型绿色高效肥料、农药创制与应用。实施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减量替代技术。开展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加强山地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开展农业废弃物协同处理技术与低碳减排模式研究,构建农业废弃物就地减量、就地处理、就地消纳的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和低碳种养循环技术模式。创新稻田综合种养、林下立体种养等技术与模式。

专栏10 资源利用与生态农业重大项目

资源利用:在全市实施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区县的11个区县中,实施以液体粪污肥料化利用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提升县行动,建设种养循环示范县,创建10个种养循环农业基地。在秀山、巴南、城口等4个非畜牧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试验示范0.01mm以上的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推广应用适合的农膜技术。

生态农业: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增施提质、农药减量控害等绿色生态技术示范项目。建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250个。

水土治理:每年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1~2个。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选择长江沿线及重要支流的农业区域,以县为单位,每年建设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1-2个,重点研发耕地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综合修复、面源污染过程拦截、农田面源污染末端消纳等技术。

农业碳中和:构建碳中和型山地农业种养绿色循环技术体系,开展有机废弃物生物过腹转化及利用、高效堆肥、废弃物降解产生的臭气净化、鱼粪水循环利用、固碳减排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示范基地1个,形成关键核心技术5项,形成标准3项。

10.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大数据决策咨询服务、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支撑服务、数字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和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等体系。攻克3S(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智能感知、模型模拟、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专栏11 “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重大项目

智慧农业—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建设:建设“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升级打造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统一平台。建设粮油、蔬菜、柑橘、柠檬、榨菜、脆李、茶叶、花椒等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

数字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推广工程:建设国家级数字畜牧业(生猪)、种植业(柑橘)创新分中心,建成5G+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区块链农业应用创新实验室。

智慧农业推广示范应用:加大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整合资源研发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机器人、智能病虫害识别等新装备新技术,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数字化工厂建设。

手机“新农具”应用推广工程:以手机培训普及手机技能、促进手机应用。把农民手机培训纳入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优先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带动基层群众触网。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选取具备一定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的区县开展建设试点,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验示范项目。

第二节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1.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

依托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生猪种业发展高地、生猪技术创新高地、农牧高新产业高地、畜牧科研人才高地(“四平台、四高地”),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

2.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一体化为重点,集聚生猪全产业链创新能力最强的科研院校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构建“创新中心总部+区域分中心”的总体布局,构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高地的专业化创新平台。集聚国际国内生猪领域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突破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绿色高效养殖、重大疫病防控等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三大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生猪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建设完善科研条件平台与研发体系。孵化、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为生猪产业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引领带动生猪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3.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重点产业科技攻关县

支持潼南区与西南大学、荣昌区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申报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围绕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探索县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创建全国油菜科技攻关示范县,创建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等。支持有条件的村镇申报打造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提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产业技术水平。

4.打造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围绕柑橘、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在渝北构建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现代农业服务集聚区、农业智慧物流服务区、丘陵山区特色农业试验区等,建设农业种苗快繁中心、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丘陵山地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重庆创新中心等。

5.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

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种,研发种质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在重庆高新区布局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多组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平台、规模化创制设施和生物育种科学中心。在北碚、渝北、永川等地布局种质创制园区。

6.构建西部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

建立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建设农业信息感知实验室、农业大数据处理决策实验室、农业机器人实验室,解决农业智能育种、种植、产量预测、水肥决策、病虫害预警等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工厂化农业,建设鱼菜共生工厂、食用菌工厂,粮油、果树、蔬菜无人农场。研发智能农业机器人。

7.建设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构建现代山地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山地农业重大基础研究,推动生物种业、智慧农业、山地农机等领域技术创新。建成山地农作物生物育种、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等实验室,建设山地设施农业等研发平台。依托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学院(研究院、所),支持市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院。

8.构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要素集聚,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示范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指导万州区建设三峡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足区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江津区建设中国(重庆)花椒产业研发中心、潼南区建设柠檬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忠县建设柑橘产业国际协同创新中心等。

9.推动成渝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融入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重庆荣昌、四川内江(隆昌)合作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建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供应基地、成渝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丘陵山区三产融合示范基地。推动成渝共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南方芥菜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打造渝遂绵蔬菜产业带、渝南绵蚕桑产业带和川渝荞麦特色产业带。支持川渝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生物医药专用花椒品种定向培育、高温钝感型水稻种质资源鉴评、创制和利用,共建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基地。

10.建设全市渔业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围绕水产种业能力提升、池塘绿色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冷水鱼产业、大水面生态渔业、渔业产业融合发展、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养护及人工驯化等七个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批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进渔业高质高效发展。

专栏12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依托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构建“1+4+9+10+N”的创新空间体系,建设1个总部,华北、西北、华东和华南4个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9个创新联合体,四川等生猪优势主产区建设10个示范站,组建3~5个海外研发团队,依托专业特色明显、技术成熟度高的企业、科研院所、社团组织等建设N个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生猪“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引领带动我国生猪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支持潼南区与西南大学,荣昌区与市畜牧科学院围绕“八个一”(制定先行县共建方案,探索一个支撑模式;开展科技短板攻关,解决一批技术难题;组织专家蹲点服务,建设一批展示基地;探索数字信息引领,建立一批智慧农业试验区;联合地方各级部门,建成一批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政产学研联合协作,发挥企业、社会的主体作用,依靠和发展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生态环保技术革新,打造一批宜居乡村;立足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一批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共建任务,共建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先行县。

全国重点产业科技攻关县:支持开州区创建全国油菜科技攻关示范县,忠县创建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建设西南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项目规划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3.87平方公里。

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新建生猪大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展示及研发中心、产业智能化示范基地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实施南方芥菜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打造渝遂绵蔬菜产业带、渝南绵蚕桑产业带和川渝荞麦特色产业带。联合攻关生物医药专用花椒品种定向培育、高温钝感型水稻种质资源鉴评、创制和利用。

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库重庆分库1个,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圃)备份库1~2个;建设规模化种质创制设施;开展长江上游重要特色濒危物种资源发掘、保护、创制、鉴定与利用。

西部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设农业机器人与智能农机工况监测传感技术、适合农业复杂场景的智能信息感知技术、农业机器人作业工况模拟等农业人工智能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实验平台。搭建基于“传感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强化学习”的预测训练平台。实施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突破工厂农业关键技术5-10项,研制农业工厂智能设施设备5-10台(套),降低生产环节劳动力投入50%以上,建设示范点1-2个。

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围绕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在作物改良、生态循环农业、病虫害防控、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开展山地农业重大基础研究,推动生物种业、智慧农业、山地农机等领域技术创新,建设作物逆境生理生态等研发平台5个,开展3个平台能力提升,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P3级动物实验室建设:建设大动物(猪)ABSL-3实验室、病毒小动物ABSL-3实验室、细菌小动物ABSL-3实验室、细胞BSL-3实验室各1套,建设6套BSL-2实验室,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购置仪器设备。

畜牧用实验猪科研基地建设:建设妊娠母猪舍2栋、哺乳母猪舍3栋、空怀母猪舍4栋、仔猪饲养区4栋,育成舍5栋,隔离猪舍1栋,饲料加工储存1栋,实验室1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购置仪器设备。

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水产种业基地。实施池塘工程改造5万亩,推广池塘鱼菜共生5万亩,养殖尾水治理示范面积1.5万亩,改造、新建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5万亩以上。建设产销一体化冷水鱼龙头企业或示范基地。扩大水域智能化牧场建设,建设生态渔业信息化平台。指导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0个。

第三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加强条件能力建设

优化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预备队”,实施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改扩建,(实施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改扩建、5G+智慧农业创新实验室、长江上游健康土壤与绿色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谋划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工程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试平台,构建农业基础前沿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市农科院组建土壤研究机构。优化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创新团队聚焦全产业链开展新技术集成推广。按种业、种植、畜禽、水产、土壤、加工、花卉苗木等门类,组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区域性联盟,推进实体化高质量运行。

2.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完善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市场化服务力量为重要补充,科研机构、中高等院校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责,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每年培训农技人员5000人左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涉农院校作用,深化院地(企)合作、校地(企)合作,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整合、组织和发动涉农企业技术推广力量,开展专业化精准化农技服务。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分产业建立产业技术顾问组,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指导服务。集成示范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建设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实行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清单化管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成渝共建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基地。

3.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涉农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探索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激励企业承担更多农业科研项目。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型精英企业,组织认定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与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支持涉农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工艺化研究应用。支持涉农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或主持重大科研项目。

4.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机构发展体系。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新型研发平台。围绕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研团队、企业来渝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

第四节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

1.招引集聚高层次人才

对接落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专项优先支持农业农村领域政策。依托考核招聘、公开选聘、英才大会等引才通道,采用智力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一批院士专家。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农业企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联合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

2.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培养和凝聚科技创新人才。实施百名博士“引智”计划。健全农业农村科研立项、成果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分享股权期权、领办创办企业等激励措施。

3.持续培育科技推广人才

实施万名农技人员素质提升计划。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1000名左右。建设一批“科技小院”,大力培养科技示范主体。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作用,承担更多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依托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打造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提升我市农业技能人才供给规模和质量,力争全市每年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

4.大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

出台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农村致富带头人基础人才库,注重从在乡、下乡、入乡人才和村(组)干部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展专业化精准化培训,到2025年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1万人左右。组织开展重庆市百名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评选表彰。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发放补贴。

5.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加快建设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形成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实施10万名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分层分类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鼓励按产业开设专题班。争取学费减免政策,每年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300人左右。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

6.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办好创业富民、乡村发展与治理、到村任职选调生能力建设等主题培训班。到2025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达到60万人,农业经理人达到2000人。

7.办好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

提高农业人才培养层次,支持设置1所应用型农业本科院校。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力争整合利用市农业农村委所属教学科研及技术推广资源,设置1所农业高职学院。实施“双优”学校建设,力争2023年市农业学校、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达标。支持具备条件的优质中职学校与具备办学实力的优质企业共同组建乡村振兴学院。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农业农村开设现代农业等一批新兴涉农专业,涉农高校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建设全市农科公共实训及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8.打造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基地

采取贴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贴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贴近农民生产需要、贴近农时季节生产的“四贴近”方式,加强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打造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示范基地30个,创建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2个,建设农民田间学校300所。

第四章组织保障

第一节加强统筹协调

在市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领导下,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构建各级各有关部门合力共抓农业农村科技教育工作的协调机制。将农业科技重点任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组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推动建立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深入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做贡献”行动。建立赴农业科技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制度。适时对本规划组织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监测。

第二节加大投入力度

落实重庆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统筹整合资金,加大农业科技教育保障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科技,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设立农业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农业关键技术重点攻关计划。加大高技能农业专门人才教育培养和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规范经费管理办法,优化科技教育资金支出结构,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使财政科技教育投入效益最大化。

第三节完善支持政策

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兼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的有关办法。支持农业职业院校与有关区县政府、科研院校所、农业企业联合建立产业学院,支持科研院所设立创新型岗位,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建立农民培训常态化机制,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创业扶持、用地支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奖补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鼓励高素质农民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先承接进城落户农民退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和技术技能比赛。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办社区学院。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

第四节强化改革驱动

深化职称评聘改革,推进知识产权“三权”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大力实施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提升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市级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平台基地、重点攻关课题负责人的比例。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推进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允许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共有成果所有权,鼓励单位授予科研人员可转让成果独占许可权。完善权益分配机制,涉农科研院所、院校可与科技成果研发团队以合同形式明确各方收益分配比例,并授权研发团队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全权处理科技成果转化事宜。完善评选奖励机制,适度扩大市科学技术奖农业领域奖励数量,增加各个等次奖项授予人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深化市畜牧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有序放宽离岗创业、“双肩挑”、兼职取酬、薪酬分配等限制,探索以市场价格确定高层次人才薪酬、以实绩为导向差异化激励科研型领导人员、以股权激励科研人员等措施。深化市农业学校、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支持推动“两校”引企入校,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联合办学,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地合作步伐。

第五节扩大开放合作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与沿线国家共建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实施联合攻关重点项目。争取举办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大会,办好“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国际论坛。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与中国农科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为涉农优势企业与市外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深度融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加强成渝地区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年度成果推介会、学术交流大会等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